清明食俗
2019-03-31
清明食俗丰富多样,包涵了扫墓祭祖、清明节气及寒食节的精神与传统。
闽南润饼卷
至于卷饼形式的由来,传说是清朝太平天国战乱时,闽南地区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便有人想出点子:把所有的食物切丝卷进薄面皮里,做成卷品祭拜祖先。
北京寒食十三绝
古人把寒食节吃的冷食称为“寒具”,泛指加工煮熟后以冷食为主的干粮。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北方“寒食十三绝”,相传是清朝亲王府的清明祭品,后来演变为十三种凉食小吃组成的“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都是比较容易携带、保存的老北京小吃,一般包括: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硬面饽饽、姜汁排叉、糖卷馃、豌豆黄、焦圈、芝麻酱烧饼、糖耳朵等。
江南青团子
青团的作法并不难,新鲜的艾草或鼠曲草放在水里煮熟软,再用搅拌机打成绿泥和面。如果不习惯野生草汁的味道,可在馅料里多下些工夫;春天应景的韭菜辛香可口,搭配豆干丁,炒成香喷喷的馅料,正适合去艾草的生草味。
春天时令炒田螺
俗话说得好“清明螺,赛过鹅”,清明前后,随著气温升高,正是吃螺蛳的最佳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的螺蛳肉质最为肥美,用来炒或煮汤都很美味。
此外,春天吃田螺也与传统农业生产有关,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