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扫墓
2017-04-13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祭扫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著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祭扫坟墓也就成为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古人扫墓方式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常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上古时候,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到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时还乡祭扫墓地。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随著时代的发展,清明祭扫也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代职业扫墓
现代人忙于事业,清明节很多人没有时间回乡祭祖。一种代祭扫职业应运而生,而且生意越来越火。

中国淘宝网上的经营店主称,一次祭祀大概需要15分钟,最高收费达800元,并且在工作中坚持不下跪,不假哭。他们认为,这些情绪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应该用钱买到” 。找到墓地、采购、确认流程,一场祭祀,常常需要提前三天开始准备。

对这样的扫墓形式,网上一边倒的批评,觉得这样做是对祖宗不敬。很多人认为,这些职业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便利网络扫墓

由于网络的便利,“网络扫墓”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网络扫墓只需选定是东方的“神佛像”,还是西方的“耶稣像”,接著再填写先人姓名、选择音乐,接著再填写想传达给先人知晓的话语,最后再一个按键,就能够开始进行扫墓了。

与“职业扫墓”一样,“网络扫墓”一度受大众热议。赞成者认为:“网络扫墓”可以让身在远乡异国之人,不必再于短暂时日内长途奔波,不再因为疆界、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透过电脑与网络来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思念之情,高效省力又环保。

反对的一方则表示,这种无法亲历现场的“网络扫墓”就像是电脑游戏,态度过于轻率,它不仅仅会毁坏传统的习俗礼节,还让人渐渐忘却饮水思源之理,不再凝聚起对祖先的尊崇,在无法与开枝散叶的族人相聚之际,减少了浓厚的人情味。

其实,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祭扫方式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也一定会随著发生变化。但不管方式如何变,中华民族敬天尊祖的精神,却不能改变。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原谅

    下一篇: 你这么想就快乐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