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穷天下而富京城
北京比上海有钱。上表我们给出了2002年至今的上海和北京储蓄率演变过程。合计的结果非常有趣:上海这14年来的平均储蓄率只有23%,新增储蓄额合计为20275亿,2015年末的储蓄余额23384亿;而北京14年来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1%,新增储蓄额合计达到了22140亿,2015年末的储蓄余额26740亿。无论储蓄率还是储蓄额,北京均完胜上海。号称中国名义上的金融中心的上海,06年之前的储蓄水平还跟北京差不多,但2006年之后,储蓄水平就显著低于北京了。我们现在可以回头看看第一章,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储蓄率为20%,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只能达到23%,也就是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北京31%的平均储蓄率,那可是直接就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了足足11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储蓄率问题上, 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维持在20%左右。南中国金融中心深圳从2002年至今的平均储蓄率,甚至只有19%,低于全国的均值,这主要是因为2014年之后,高昂的房价吞噬了深圳人民的积蓄,导致深圳的储蓄率已经连续两年为-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城市验算一把。反正都是公开数据,所需的基础数据统统都可以在统计公报里查阅到,十几分钟就能算完一个城市了。一二线城市固然是收入稍微高一点,但是支出也高,尤其是房价太高,导致根本就存不下什么钱。所以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在大城市或者小城市生活,生活的幸福指数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异,维持着大致的均衡。也正因为此,中国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从农村到城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确实很大。但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其实并不大。小城市城区的市民们活得优哉游哉的,骑个电动车20分钟就能从城区的这头开到那头,交往的都是一条街道上打野架打大的朋友,上班玩玩电脑喝个普洱,下班打打麻将喝个米酒,生活压力根本就谈不上,加班加通宵这种事,那简直是闻所未闻。钱挣得不多,好在花销也不大。要不是这两年经济下行,小城市的那些个规模不大技术落后的工厂企业纷纷倒闭,导致生活压力徒增,恨不得小城市的幸福指数比大城市高多了。
然而北京的储蓄水平却在全国范围内一枝独秀,即便是金融中心上海,号称全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都望尘莫及。这其中的理由,当然只有一个:全国的富人们不约而同的带着一生积蓄,移居京城。无论北京的交通多么堵塞,空气多么恶劣,这帮人依然前赴后继,从不考虑离开。如此14年下来,终于将北京的储蓄率推高了31%的程度。
然而致命之处在于,富人们进京之后,却纷纷选择了放弃实业,日常生活只不过是炒炒楼,吃吃喝喝消费罢了。穷天下而富京城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让北京城变成了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城市,一个纯粹的销金之所罢了。下表给出的是2002年至2015年的北京和上海历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与居民收入情况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16年下来,北京人民整体上竟然将44%的收入投入到了买房之中,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8%,要高出了足足16个百分点。
我们现在综合来看看,从2002年至今,北京人民在实现31%的超高储蓄率的同时,竟然还能将44%的收入投入到了购房大业之中,并能人均年消费4.76万。对比起来,上海的数据真是丢人,号称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只不过实现了23%的储蓄率,只能拿40%的收入去买房,人均年消费还只有4.16万。这么一比,上海恨不得能羞死。只不过,对我这种实业派来说,看着北京汹涌的钱潮东炒西炒的瞎转,偏偏从来不进实业,14年下来,除了在地产领域吹泡泡,对国民经济毫无帮助,这实在没啥可钦羡的。天下富人云集京城,也只不过是最低层次的斗富罢了。你买了豪宅,我就要买更大的。你装修了进口家具,我就要进口定制。鹦鹉脚底那块肉做的农家小炒肉,是京城各路富豪追捧的流行菜式。这事真是荒谬。也只有在我们这毫无信仰的国度,才会发生这种破事。
当然了,在本文的最后,我按惯例是要泼一泼冷水的:近三年来,虽然北京的储蓄率依然高于全国的水平,尤其是2015年,全国的水平降到了13%,上海只剩12%,深圳甚至已经跌到了-3%,而北京依然还有18%,但是无论如何,北京的储蓄率也在下降了。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来,中国的储蓄率分别为19%、13%、13%;北京也只不过是18%、13%、18%。对比起来,北京也就是2015年反弹了一小把,要不然的话,北京也得同样萧条起来。我大中国的富人在此前基本上只有去京城混吃等死这一个选择,但是近年来,连钱带人翻墙移民,也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选择了。指望北京的钱潮就这么持续汹涌下去,根本就不现实。其他城市的泡沫破了还好说,只要实业不死绝,总能提供就业机会,大家伙还能咬紧牙关过日子。北京这种毫无实业的城市,钱潮一旦退去,泡沫一旦破灭,北京的2171万人只能集体抱团饿死。这场景想一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我在这里依然要提出一个最后的问题:各位北京的小清新,你们希望全国的富人,继续云集北京吹泡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