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中国新闻
钱倾天下——北京经济的真相 3
第三章 销金之城
北京基本上没有实业可言。在产业结构数据上,2015北京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仅为4526亿,而当年度的GDP为22968亿,第二产业占比仅为19.7%,而第三产业(金融贸易地产等)增加值高达18306亿,占GDP的比值高达79.7%。北京第三产业的规模,是第二产业的4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唯有北京有这么夸张的第三产业规模。要知道人类近三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中国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个世界工厂,工业是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2015年中国全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为40.5%,第三产业占比为50.5%(剩下的9%是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的占比,特此向数学成绩很差或逻辑思维能力很差的同学明确提示,不用谢)。这里顺带说一句,中国第二产业的比值整体上弱于第三产业,是2012年之后的事,此前都是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高。恰恰也是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从此前超过20%的经济年增长率雪崩到现在勉强维持的6.5%。工业丧失了增长性,中国经济本身也就丧失了增长性,并逐步走上了萧条之路。
言归正传,将其他几个一线城市2015年的数据拿来对比一下,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7940亿,GDP为24964亿,第二产业的占比仍然还有31.8%,这可比北京的19.7%要高出了足足12个百分点。南中国基本上处于发展停滞状态的广州,第二产业的占GDP的比值也还有32%;至于广州隔壁那个养蛊之城深圳,第二产业占比更是达到了41.2%。这么一对比,北京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第三产业城市,工业,也就是实业,在这个城市的经济构成之中,基本上可有可无。正因为此,北京在官方层面上都能对实业表现出明显的歧视态度,随随便便找个理由就把上千人的大厂赶出北京的事情,在其它城市那都要引发轩然大波的,在北京简直算得上是喜闻乐见。至于民间的环保小清新,在北京更是大行其道,纷纷对制造业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之能事。全国所有城市,骂无良工业企业家骂得最狠的,就是北京市民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京市民这种环保小清新倾向,无非是基于北京经济对工业没有依赖,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北京的支柱性产业情况。在序章我们已经知道了,北京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有钱,那么,我们重点关注一下与资金高度相关的行业情况。金融业当然是纯粹的资金行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高度依赖市民的消费能力,当然也是资金行业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信息软件行业,本身基本缺乏盈利能力,主要是靠烧钱活着的,只有资金高度充沛的城市才能玩得动,这也可以算资金行业里。本来零售行业也应该算进来,但是我国在统计上将批发与零售的增加值一并算,而批发行业的覆盖面往往并不只是本市,对交通枢纽城市来说,覆盖面更大。既然无法分开,那我只能舍弃掉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数据。当然,后面我们会列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比对。2015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3926亿,住宿餐饮业412亿,再加上房地产业的1428亿和信息软件业的2373亿,合计8139亿,占北京2015年22968亿GDP的比值高达35.4%,这已经显著超过了北京第二产业(工业)那可怜的19.7%的比值了。
对于上面这一组产业经济数据,我们用经济规模与北京接近的金融中心上海的产业数据来进行比对说明。作为近年来国际游资出逃的首选城市,上海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4052亿,住宿餐饮业374亿,再加上房地产业的1696亿和信息软件业的1375亿,合计7497亿,对比当年度24964亿的GDP,占比为30.0%,较北京35.4%的比值,低了足足5.4%。然而如果把视线稍微往前放一放,提前到2013年,那会儿国际游资还没开始逃离,游弋在上海滩伺机出逃的资金远没有今天这么泛滥的时候,当年度上海四大资金行业增加值合计仅为5517亿,GDP为21602亿,比值仅为25.5%;而2013年北京四大资金行业增加值合计为6285亿,GDP为 19500亿,比值32.2%,较上海的25.5%高出6.7%。这组数据对比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两年下来,上海四大资金行业的比重与北京的差距,从6.7%减少到5.4%,缩小了1.3个百分点。这里面蕴含的意思非常的耐人寻味。北京经济对资金行业的依赖固然是一以贯之,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上海经济对资金行业的依赖程度同样在加深。外资出逃后人民币现金大规模沉淀在上海滩,就是上海经济近两年的主旋律,并迅速推高了相关的资金行业规模。不过关于这件事,我们可以放到以后的上海篇中再详细阐述,此处先放下不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2171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10338亿元,人均消费额4.76万元。全国的平均水平,13.75亿的总人口,实现了30.09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2.19万元,这跟北京的4.76万元,基本上就没法相提并论。作为主要对比对象的上海,2015年常住人口2415万,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56亿,人均消费额只有4.16万元,同样没法和北京相提并论;深圳2015年以1137万常住人口实现了5018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4.41万。这里顺带也给广州篇做个预告:中心城市中唯一能够在消费上实现对北京的显著超越的,是我大广州,2015年以1350亿的常住人口实现了7933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额高达5.88万。即便是钱倾天下的北京, 都没法在消费问题上与广州相比。这个消费数据有着非常深刻的经济学上的道理,房价涨幅最低的广州,实现了大众消费上的最快增长。在广州篇中,老蛮我再给大家详细解释。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谈论北京经济,根本就不用谈什么实业,它基本上就靠庞大的现金流推动着整个城市的运转。海一样的资金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四处激荡,维持着金融,支撑着消费,并吹高了房价。这种经济模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研究北京,把钱的问题研究清楚,也就行了。在接下来的最后一章中,我们会将视野集中起来,研究北京的资金问题。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横向及纵向的金融数据比对,来尝试弄明白,我大北京城那占全国资金总量9%的天量财富,到底自何而来,又流向了何方。在我大中国的整体储蓄率雪崩之际,北京,又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