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国进民退”,刚需受伤最深(上)
2017-09-03
【看中国2017年8月18日讯】今天,房地产的“国进民退”潮流,正席卷整个中国。其中,很多城市实行的“只租不卖”政策在近几个月以来大规模推广普及,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由最初的“可卖可租”,到“限卖不限租”,再到现在的“只租不卖”,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整个房地产市场如今受到宏观调控的程度越来越深,强制的干预政策已经开始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关系。中国整个的地产布局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房产市场的“去市场化”趋势,和当年企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国进民退”潮流,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
那么,在“国进民退”的潮流当中,房地产的市场走势以及其对于普通购房者的影响,就必然会发生比过去较大的变化。这场事关每个人利益的房市潮流当中,谁获利、谁受损,值得探讨。而在不动产市场这种新利益格局的背后,或许隐藏著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进民退”大潮凶猛,市场降温明显
自从上海市在今年7月率先开展“只租不卖”政策,之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不断跟进。此举类似于早些时候的北京房产新政,其内容规定2017年至2021年间北京计划供应租赁住房50万套,占新增供应的三分之一。首都向外界发出了一种讯号:租赁房的供应成为了今天主流的趋势。
实际上,最早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定不准普通人在该地购买房产的规定开始,中国房地产的走向就开始了这样的新趋势,那就是只有政府才能有产权,居民只能有租赁权。这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类似于欧洲福利国家给穷人提供的“社会住房”政策。但实际上,同样概念的政策,在中国的意味似乎有所不同。
对国人而言,这种所谓的新政其实并不新鲜,其实就是过去曾经长期实行过的非市场化的房产政策。在1998年实行彻底的房产商品化政策以前,中国的居民住房主要依靠单位分配,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有土地连同房屋的产权都属于国有,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房屋的方式来控制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切资源。本质上,这是对于个人财产权、尤其是不动产所有权的蔑视。
现如今的情况无非是采用临时政策回到了1998年以前。国家资本持有一线城市租赁房,个人交租金居住。被热炒的租赁市场成为“国有”市场,民众持有的私人住房则是“私有”市场,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双轨制”,也就是官方和民间市场并存。在这两个市场之间,一冷一热,走势明显不同,尽显“国进民退”的趋势。
所谓的民退,是指个人住房交易量的走低,商品房交易市场的逐渐冷却。
据统计,今年7个月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98万亿元,年增长7.9%,连续三个月下跌。而且近期跌速增强。7月份的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4.8%,远低于6月份的7.9%。自从今年的各种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也是急跌,使得地产商开发更加谨慎。实际上,国家希望房地产买卖市场逐渐冷却的目标,已经通过连续的高强度调控政策逐渐实现。目前的地产市场,和前几年相比较可以说是相当低潮。
不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目的是希望地产的暂时冷却,而不是要其全面崩溃。据统计局数据,今年的GDP预期增速为6.5%,在上半年增速较快的情况下,整个下半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并不会很明显。经济提速有限,实际上意味著地产开发的速度也不会有明显增加。这使得一手新房的市场增速有限,而由于主要城市对购房者实行越来越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手房的成交量也是缓慢下跌。据统计,2017年的二手房成交量预计将会下降约13%以上,一手房成交下降5%以上。
虽然一二手房屋交易冷却,但对比之下,租赁地产市场却显示出不一样的热度。
由最初的“可卖可租”,到“限卖不限租”,再到现在的“只租不卖”,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整个房地产市场如今受到宏观调控的程度越来越深,强制的干预政策已经开始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关系。中国整个的地产布局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房产市场的“去市场化”趋势,和当年企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国进民退”潮流,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
那么,在“国进民退”的潮流当中,房地产的市场走势以及其对于普通购房者的影响,就必然会发生比过去较大的变化。这场事关每个人利益的房市潮流当中,谁获利、谁受损,值得探讨。而在不动产市场这种新利益格局的背后,或许隐藏著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进民退”大潮凶猛,市场降温明显
自从上海市在今年7月率先开展“只租不卖”政策,之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不断跟进。此举类似于早些时候的北京房产新政,其内容规定2017年至2021年间北京计划供应租赁住房50万套,占新增供应的三分之一。首都向外界发出了一种讯号:租赁房的供应成为了今天主流的趋势。
实际上,最早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定不准普通人在该地购买房产的规定开始,中国房地产的走向就开始了这样的新趋势,那就是只有政府才能有产权,居民只能有租赁权。这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类似于欧洲福利国家给穷人提供的“社会住房”政策。但实际上,同样概念的政策,在中国的意味似乎有所不同。
对国人而言,这种所谓的新政其实并不新鲜,其实就是过去曾经长期实行过的非市场化的房产政策。在1998年实行彻底的房产商品化政策以前,中国的居民住房主要依靠单位分配,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有土地连同房屋的产权都属于国有,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房屋的方式来控制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切资源。本质上,这是对于个人财产权、尤其是不动产所有权的蔑视。
现如今的情况无非是采用临时政策回到了1998年以前。国家资本持有一线城市租赁房,个人交租金居住。被热炒的租赁市场成为“国有”市场,民众持有的私人住房则是“私有”市场,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双轨制”,也就是官方和民间市场并存。在这两个市场之间,一冷一热,走势明显不同,尽显“国进民退”的趋势。
所谓的民退,是指个人住房交易量的走低,商品房交易市场的逐渐冷却。
据统计,今年7个月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98万亿元,年增长7.9%,连续三个月下跌。而且近期跌速增强。7月份的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4.8%,远低于6月份的7.9%。自从今年的各种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也是急跌,使得地产商开发更加谨慎。实际上,国家希望房地产买卖市场逐渐冷却的目标,已经通过连续的高强度调控政策逐渐实现。目前的地产市场,和前几年相比较可以说是相当低潮。
不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目的是希望地产的暂时冷却,而不是要其全面崩溃。据统计局数据,今年的GDP预期增速为6.5%,在上半年增速较快的情况下,整个下半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并不会很明显。经济提速有限,实际上意味著地产开发的速度也不会有明显增加。这使得一手新房的市场增速有限,而由于主要城市对购房者实行越来越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手房的成交量也是缓慢下跌。据统计,2017年的二手房成交量预计将会下降约13%以上,一手房成交下降5%以上。
虽然一二手房屋交易冷却,但对比之下,租赁地产市场却显示出不一样的热度。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