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三防」 健康避暑

谨记「三防」 健康避暑

2016-07-08

夏天炎热,阳气旺盛,人体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调节皮肤的毛孔开泄,使汗液排出来调节体温。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说:「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明示夏天养生的基本三原则: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同时要保护人体阳气,避免贪凉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一防暑邪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邪入侵,出汗太多致体液减少,出现心烦意乱、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尿黄短赤等症状。如未及时处理,开泄太过,伤津太多,元气耗损过大,可能会身热、恶心、呕吐、烦躁、大汗(或无汗)、面色苍白、突然晕倒,甚至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此为典型的中暑症状。

中暑者应立即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解开衣领、松脱衣物,设法降低体温(例如:搧风、用水擦拭身体等),补充少许加盐冷开水或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可予以穴位按压。如果短时间无法苏醒,须立即送医,以免发生危险。

穴位按压法:轻度症状者可按压曲池穴(曲肘,横纹尽处)、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胸口不适者可按压内关穴(仰掌,腕横纹上三指,当两肌腱之间);重症昏迷者,可用指甲刺激百会穴(头巅顶部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十宣穴(手指末端)、涌泉穴(在脚底中间凹陷,足掌的前1/3处)。

二防湿邪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伤阳气,湿性黏滞,侵犯肌肤筋骨,常导致骨头酸痛;内湿则常见香港脚、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皮肤病变等。

湿邪尤其好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

防湿的方法:保持环境通风,不可太潮溼,室内勿晒衣服;居住河畔或湖边者,不宜长时间傍水纳凉;淋雨后,立刻换穿干的衣服、吹干头发;饮食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少量多餐。

食暖的简易方法为喝粥,早、晚餐时喝点粥能补身、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吃辣椒亦可促进排汗、助消化、增加食欲。

三防贪凉

夏天避热趋凉是必然之事,但若太过贪凉,例如:凉水冲澡、吃冰过量、畅饮冰饮料、大吃冰西瓜,或久卧冷气房、露天乘凉过夜……,很容易感冒,出现口渴咽干、鼻塞流涕、恶寒头痛、四肢酸痛、发热无汗、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种种症状,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患皮肤病、心血管疾病,尤以抵抗力弱的小孩、老年人更加明显。

保护人体阳气,不要过量食用冷饮、生冷瓜果、甜腻食物;乘凉时勿过久,忌席地而卧;不可露宿室外,尤其是体弱者。

预防冷气危害的方法:室内外温差勿超过5℃,室内冷气温度不低于25℃;开冷气的房间要经常通风,不要长期关闭;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如开着冷气入睡,要注意腹部保暖;在室内感觉凉意时,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加速血液循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患,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待在冷气房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