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卓然堂 赵睿
辽代是公元10世纪初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北方政权,以今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的辽上京为中心,国祚二百余年。辽人喜金银,其生活用具、饰品、马具、佛教法器及丧葬用具均使用金银器,故在其统辖范围内的内蒙、辽宁、河北及吉林地区的辽代墓葬中曾出土了大批金银器,总计有数百件之多。虽然总体而言,其金银细工工艺达不到中原盛唐时期的高度,但其中亦不乏至精至美、民族风格突出的上上之作。在上周介绍了一件辽代银经塔后,意尤未尽,故今次再介绍一件颇具特色的典型辽代佛教法器——凤衔铃法舍利银塔,与藏友同好分享。
这件舍利银塔品相完好无损,高37厘米,底径11.3厘米,重966.5克。银质,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以银片分段锤鍱成型、铆固焊接为两大部分:基座及塔身塔顶,两部插接并附加顶部装饰,表面錾刻纹饰。塔基为平底,覆钟形束腰状覆莲座,上下各錾突浮雕六叶莲瓣,阴刻脉络。塔座上设一周游廊,外置六柱低围栏,每两柱间下錾卷草纹及鱼子地,上置三孔桃形窗。塔身为六棱柱形,中空可容舍利,下以母口扣于塔座六边子口之上。塔身正面辟门,中开,门楣上錾对称卷草纹饰,其余五面錾刻弟子,护法等尊像。人物服饰均为褒衣博带,著冠,系中原文士装束。塔顶为六边,瓦棱竖列突起,隆起六条脊梁延至檐角,六角挂风铎。塔顶中央内拱接莲台以作刹座,上置覆体、宝体,刹杆上装三重华盖,顶端立一振翅凤鸟,高冠长尾,喙衔纽丝链风铃,全身錾纤细羽纹。塔檐、刹杆、华盖皆垂挂风铃。六条长链连接于塔檐及下层华盖之间。塔刹高耸,其总高度略大于塔基塔身之和。
这座法舍利银塔是契丹族统治时期追求汉化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民族特征的范例。舍利塔以仿真塔形设计制作,具备辽塔的总体建筑造型,有异于中原风格,但融入了唐宋塔的设计与装饰特色。五代以后,佛塔的造型由方形演变为六角形或八角形。辽塔多为密檐式塔,基座繁复是其特征。但唐塔楼阁式瓦顶塔檐及宋塔的游廊、栏杆等中原建筑特色,在这座舍利塔中也有恰到好处的表现。可以说,这座舍利银塔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辽代古塔建筑的设计理念,但其超高的塔刹及刹顶的大型凤鸟,在真实的建筑中似难实现,展现更多的则是理想的升华与浪漫的表现手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内蒙古巴林辽庆州白塔出土一座凤衔珠鎏金舍利银塔,制式与本文介绍的银舍利塔十分相似。庆州白塔建于辽兴宗重熙年,适为辽中期崇佛之时。这个时期辽代佛教盛行,金银佛教法器大行其道,契丹贵族争相供奉,故一些法器得以保存在寺塔的天宫、地宫之中,传至今世,也是缘分所致。本文介绍的凤衔铃法舍利银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纹饰粗犷而不失优雅,实为一件难得的辽代佛教金银法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