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的熊皮基金(La peau de l'ours)是最早的艺术品专业基金,据说该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这家基金公司的墙上挂了一张熊皮。1904年,法国金融家安德烈·列维尔(Andre Level)找到12个投资人,每人出价212法郎购买一批画作,其中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这些现代大师的早期作品。1914年,法国艺术市场上演飙升神话,他们购买的这些艺术品炙手可热,于是他们将这批画作送到法国拍卖公司德芙欧上拍。最终,他们买到的这批艺术品总额比原价上涨了近五倍,有的作品上涨幅度甚至达到十倍。
而另一个更为大胆的基金投资,是1974年的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在当时,其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勒温目睹英国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决定从基金中拿出4千万英镑(约当今2亿英镑)投资艺术品,他一共购买了2425件艺术品,投资多种类型,以降低运作风险,其中不仅有古典大师的作品,还有中国的瓷器。为了解决对艺术品领域的未知,勒温特地邀请苏富比为其提供专业领域的咨询,作为交换条件,这批作品必须在苏富比上拍。这使得基金会变相地增加了成本,少了议价筹码。为了解决双方合作的利益冲突,苏富比也单独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Lexbourne。尽管业内同行和媒体质疑,苏富比如何同时担当卖家代理人和艺术品基金顾问的二个角色?怎么可能做到公平?然而,对于对艺术品了解不深的铁路局退休基金来说,将这项事务托给苏富比,无疑是最为理想、最有保障的方式。
二战之后,西方的银行渐渐开始涉及艺术行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花旗银行、瑞士银行、摩根大通以及德意志银行都成立了专门负责艺术品投资的部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艺术品投资的顾问服务。在投资服务期间,客户可将作品借出做展览,以增加艺术品的价值,同时还提高了拥有这些画作客户的名声。2005年至2007年,在佳士得与苏富比前任负责人以及华尔街的财富管理人士的操盘下,有十几支艺术品投资基金将艺术品进行了证券化:他们将多件艺术品组合成为一个投资标的,让投资者购买股份。这几支基金都以高净值人士、退休基金及民营银行为目标客户群体,最低投资门槛为25万美元。
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艺术品金融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商业与公益二种方向。其中,商业性艺术品金融的进程为:艺术赏品、艺术商品、艺术资产、艺术产业化,公益性艺术品金融的进程为艺术活动、艺术行业、艺术产业、艺术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性的艺术品金融也有它的盈利模式,但其赢利点不是实打实的资本利益。如知名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建立博物馆、资助青年艺术家,大大提升了其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成为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品牌,更实现了其股票的增值。
目前我国大体上的艺术品市场,是处于艺术商品这个阶段:超越了单纯欣赏的“艺术赏品”,成为了可以用货币交易的“艺术赏商品”。但是,也有一些艺术行业分支走得比较靠前,如:电影产业已经涉及资本,可以用作品来投资;一些文创IP也渐露基本苗头。
不过就目前看来,国内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面积地进入艺术品投资市场,这主要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流动性、定价、经验、公知以及政府管理方面的诸多制约。首先,艺术品估值还不成熟,对于未来投资有预见性地专业估值人才更是少见;其次是经验不足,这样的情况或许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案例,但由于行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国情文化政策也各不相同,往往难以照搬套用;再来是公众对它的认知不足,这就导致了排斥与抗拒,因为国人大多是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在没有明确受益的情况下一般都只是观望,不会真的踏入;最后是相关的法律还不够明晰,容易引发漏洞问题。如此分析,我们可以设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建立艺术品定价体系、探索落实多种合适的金融模式,以及在社会上普及艺术品投资的理念,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但是经过操作,是可以实现进步与发展的。
另外,好在近年来,随著我国的政治方针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一些新政策新扶持也纷纷面世,这样有利于艺术金融的大环境是空前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