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金银器珍品——镶宝石龙形银琴轸钥
2017-05-06

文、图/卓然堂  赵睿

在中国,银器的诞生要比金器晚。金的应用可追溯到早在龙山文化晚期,夏商时期金质饰物亦偶见出土。而冶炼加工出来的银制品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方才出现。早期金银多用于制作饰件及小型艺术品。已知存世的先秦时期的银制品寥若晨星,历来是珍贵罕见之物。今年春拍季一个拍卖会上出现的一件战国时期银质艺术品,尤如一颗散落的明珠,拭去其蒙尘,熠熠生辉。这件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的龙形银制镶嵌宝石的古琴调音用具,琴轸钥,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前所未见,故在此介绍。

琴轸钥长17.8厘米,最宽径3厘米,重150.5克。经元素分析仪测定,含银99.62%,铜0.3%,钯0.07%。整器浇铸成型,錾刻纹饰,镶嵌宝石点缀。琴轸钥主体为一螭龙,双目嵌以黑石,炯炯有神,颇有点睛之妙。额头正中嵌圆形红玛瑙,张口露齿,衔长柱形竹节状钥柄。柄共三节,长短不一,以多条突起弦纹间隔,錾刻阴线卷云纹装饰,间以圆形或泪滴形红玛瑙、绿松石、水晶点缀。钥柄远端为0.8厘米见方的正方形孔,深约0.5厘米。琴轸钥另一端螭龙身体中部呈“U”形弯曲,尾部与颈下部相接触,整个身体成为封闭的椭圆环形。龙身与四肢均以阴线錾刻细部纹饰,前后肢两侧各嵌滴状玛瑙水晶共八颗。仔细观察可注意到,螭龙的双后肢位于前肢之前,两后爪反向从下托起胸部,造型设计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熟悉古琴的人知道,琴至迟在汉代已为七弦定式。古时琴弦为丝制,一端固定在琴尾,另一端则栓绕于琴首的七支弦轴,也就是琴轸。琴轸可以转动,用以调节弦的松紧度以调整音准。琴的调音自然需要精确,因此用具也要求颇高。得心应手、赏心悦目的琴轸钥,可使弹琴者心旷神怡,气定神闲,有助于演奏时的感觉和意境。这尤如文人墨客钟情于上乘的文房四宝,剑客武士醉心于宝刀利剑一般。而小小的琴轸钥,实为大雅之器,与一床好琴相匹配,常登大雅之堂,相伴大雅之音。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蕴含著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位“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必修之乐器,也是孔子办学的六艺之一。古琴最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及“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说,作为传说追记,虽不必尽信,但说明琴的历史悠久,且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流行。千百年来琴与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琴乐超逸绝尘,高雅神奇,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文人雅士用它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也成为文人爱不释手的器物及理想人格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文艺创新的一个高峰时期。艺术形式创新表现在众多领域,一个剪影就是小型艺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如带钩及琴轸钥的设计制作。争奇斗艳、设计新颖独特的带钩存世颇多,时有所见,而琴轸钥存世显然要少得多。这件琴轸钥之所以罕见,是因其为纯银制作,浇铸工艺精湛,炉火纯青,镶嵌工艺巧夺天工。小不盈尺的器物上共镶嵌23个不同的宝石,与战国时期的金银带钩工艺相似,异曲同工。唐代以后的古琴尚有存世,其琴轸多已有固定轴钮而无需琴轸钥。更早的古琴已无存世品,故这件战国时期银质琴轸钥,当可反映出当时的琴轸尺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以其超凡脱俗的气质,珠光宝气的高贵身分,是否曾伴著“号钟”、“绕梁”之类的名琴,亦或是齐桓公,楚庄王的心爱之物,又有谁知?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下)

    下一篇: 追梦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