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金银器珍品——鎏金凤纹执耳银匜
2017-04-18

文、图/卓然堂  赵睿

中国银质容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已知的存世战国银质器皿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楚王银匜及国家博物馆藏甘斿银匜。今年春季纽约亚洲艺术周一个拍卖会上出现的一件罕见的战国时期银鎏金执耳凤纹匜,由于拍卖行未能准确断代而未引起过多人关注,“藏在深闺人未识”,终由慧眼识珠的藏家竞得,庆幸之余,由笔者介绍分享。

银匜长14厘米,连耳宽13.5厘米,高5.7厘米,重200克。银质,整器浇铸成型,无焊接痕迹,局部鎏金纹饰。经元素分析仪测定,含银99.79%,金0.21%,微量铬、锡、铁。匜呈椭圆形杯状,敞口薄壁,一侧带流,流沿上折为侈口,流沿高于匜上沿。另一侧为片状执耳,形似展开的双翼。匜腹内收至平底,无足。匜口沿、执耳及底部均局部鎏金,内壁饰四组鎏金变形凤纹。细观可见为局部鎏金而刻划的图案轮廓。匜底一侧有针刻文三字,第一字似为减笔“楚”字,第二字“王”,第三字待考。


匜为盛水器,原是青铜器的经典器型之一。青铜匜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及春秋时期,之后少见。战国时期出现了银质匜,除上述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的银匜,据了解山东临淄也出土过三件齐国银匜,其中一件带执耳,与本器相似但较小。遍查文献,目前所能查到的战国时期的银质器皿也仅此五件。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楚王银匜,制式略有不同,带执耳且有局部鎏金纹饰,更难得的是还有三字铭文。虽然此器来自拍场,并无准确断代依据,但根据其造型、纹饰、铭文及仪器测试综合判断,此器定为战国时期器物最为合理。从器型分析,作为盛水或盥洗器,青铜匜出现的下限为春秋时期,银匜作为酒器见于战国而不见于两汉或两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期,金银匜器型已大相径庭,受西域金银工艺与风格影响,匜流多为槽状且焊接于器身,并非一体浇铸而成。宋元瓷器有类似唐代金银匜式样,但未见金属质匜的出现。从鎏金纹饰来看,此匜局部鎏金工艺尚不熟练,先刻划图案然后施金,符合战国时期鎏金工艺的水平。变形凤纹则是典型的战汉时期常见纹饰,多用于装饰青铜器及漆器。此匜的执耳与羽觞颇为相似,而羽觞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酒器。铭文三字中仅王字可以确认,其余尙不能完全识别。前述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的银匜均刻有字,但查不到其字体照片,不得见其字形而无法参照对比。综上所述,愚以为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信息,这件鎏金执耳银匜断为战国时期王室器物似无疑问。

先秦金银器皿本属凤毛麟角,存世者屈指可数,这件银匜是目前所知唯一带执耳且有鎏金纹饰的战国银质容器,造型典雅,纹饰优美,铸工精良,含银纯度极高,尤胜其他几件已知馆藏品,代表了战国时期金银冶炼及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不愧为王者之器,流落海外的珍品。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2017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春拍抢先看

    下一篇: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上)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