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时拥有金银器是王室贵族的特权,早期金银器原材料来源稀少,釆矿冶炼及制作过程多由官方控制,金银器设计风格理念也遵循王室贵族的审美情趣,因而战汉之前的早期金银器注重艺术价值高的装饰品,而忽略具有实用价值的金银器皿,以致金银制器皿的制作滞后于金银饰品。由于制作金银器皿需要大量的稀有贵金属原料,金银器皿首先于战国时期出现在金银矿产资源丰富的楚国、越国而非中原地区。目前已知的战国至西汉早期的金银器皿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今介绍一件前所未见的汉代纯银质鎏金兽纹圆壶,作为中国最早的金银制器皿之一,其珍罕程度自不待言,故在此与读者分享。
壶通高16.8cm,口径6.1cm, 腹径9.7cm,重680.5g。银质,范铸,表面平錾纹饰,局部鎏金。整器由壶盖、壶身两部分组成,直颈微内曲,溜肩,鼓腹,直圏足,肩部两侧各有一金质兽面铺首衔环耳,焊接于器身。颈肩部及腹中部各设一宽带弦纹将壶身分为上中下三个区,每区纹饰不同。壶盖为覆碟状,上有三个
「6
」字形圈纽,平錾鎏金饰双钩三角纹,盖沿略内收,以子口与壶口相合。壶口稍外侈,起棱,颈部饰垂叶纹,内錾简单的点线双弧纹。上腹区正中錾饰柿蒂纹,两只独角兽对视而立,身躯偏侧,微后倾,长尾下卷,下肢支地,上肢挥舞。两侧铺首衔环处饰变形双凤鸟纹,冠首向下,尾部上卷。下腹部饰一周桃形纹,圈足鎏金,内有焊接痕迹。
这件银鎏金圆壶在汉代金银器制作的发展轨迹上具有的特殊地位不容忽视。两汉时期是金银工艺从传统青铜工艺中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首先,此器成型制作方法完全沿袭了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而非西域金银器中常用的钣金锤鍱技术,说明制作此壶的工匠并未掌握钣金成型工艺。而银壶表面装饰则采用具有西域风格的平錾技法及局部鎏金技术,即西域舶来品常见的金花银器表达形式,表明当时已有西方金银器传入中原,进而影响到中国金银器甚至其他金属制品的表面装饰工艺。因此,这件银壶成器时代应在西域金银工艺最初传入中土前后的战末汉初之间,这个时期金银器工艺尚未从青铜器制作工艺中分离出来。圆壶为战国及两汉时期最常见的器型,而这件银壶中兽纹及柿蒂纹饰则与西汉时期的颇为一致,因而将其断为西汉早期似乎更为恰当。圆壶器型并非罕见,常用的材质以青铜、陶瓷、漆木等为主,但纯银打造的容器,在这个时期是非常稀有的,文献上亦无此种银壶的记载。在中国,银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金器。在最初阶段,银是作为其他金属的伴生矿被发现进而提炼的,产量不高,不能满足制作大型器皿的需求。这件银壶体量颇小,与其他材质制作的同类型圆壶硕大的体型大异其趣,反映出当时银作为器皿制作的原材料尚十分珍稀的实际情况。然而其小巧玲珑,小器大气,金闪银烁,流光溢彩,实为汉代金银工艺过渡时期的经典作品,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