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银器珍品-----金银累丝镶宝石鸳鸯
2017-04-02

在刚刚结束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中,藤田艺术馆释出的几件青铜重器拍品使中国青铜器终于正式步入亿元RMB时代,其他的类别,如书画及家具亦有不俗表现。在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领域中,海外大藏家一直在引领潮流,而国内的土豪新贵则在跟风买单。撇开财力不谈,只有具备独特的视角,超前的意识并能果断出手的藏家才能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周中有所斩获。细心的藏家注意到,今届艺术周,在几大拍卖行推出的藏品中明显缺如的一个类别,是金银器拍品。由于中国金银器历来稀少,属小众高端收藏领域,海外主流藏家一直处于吸纳建仓阶段,鲜有重器藏品露面,故尚未大肆宣传炒作。正因如此,偶尔出现在小拍上的金银器珍品,在实力雄厚的大买家缺席的情况下,被慧眼识珠的幸运藏家"捡漏"收入囊中。上周笔者亲历的拍场上,一对金银累丝镶宝鸳鸯摆件,巧夺天工,惊世骇俗,实乃前所未见的华夏顶级珍品,经过多番竞价,由场内藏家竞得。在买家兴奋之余,获准与藏友分享。

这是一对光彩夺目的金银累丝镶宝石鸳鸯摆件,集掐丝、垒线、码丝、编织、填丝、镶嵌、焊接、鎏金等金银细工工艺于一身,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经元素分析仪测定,成分含银88.55%,金6.25%,铜3.71%,锡1.14%,微量锌与钯。从金属成份比例分析,应为以银丝编织后整体鎏金而成,锡来自焊接剂,而含某些微量元素与当时的冶金水准相符。两只鸳鸯大小重量及羽饰均有差异,应为雌雄一对。较大的一只似为雄鸟,高10厘米,长12厘米,宽7.5厘米,重180克;另一只高9.2厘米,长12厘米,宽7厘米,重159.5克。整体中空,以粗细不同的金色细丝码丝累编成鸟形。鸟示高冠、圆目、尖喙、振翅、蓬羽、短尾、圈足。值得注意的是造型装饰使用了多种不同技法,从而产生作品表面不同的质感。鸟身的整体成型是由细密的鱼鳞状孔码丝叠加而成,使人感到致密的底绒。头部则叠加一层前后走向的细掐丝,光鲜亮丽,其下沿形呈曲弧边缘,此下缘雄性较尖,雌性则较圆。鸟的颈、胸、背部垒加数百片叶形羽片,形成高浮雕状、感觉蓬松的羽毛。这些羽片均为单片掐丝成形,每片长1厘米,最宽处0.5厘米,逐层逐片焊接而成。其中有一片脱落,可见焊接痕迹。双翅均为双层掐丝、垒丝、编织以增加强度,然后单独成型焊接于鸟身两侧,并叠加羽毛及镶嵌绿松石。两只鸳鸯的姿态、顶冠、眼及双翅形状均略有不同。双眼利用红玛瑙装饰,有点睛之妙,显得炯炯有神。雄鸟挺胸昂首,冠高耸,颇为神气,雌鸟则颔首低眉,温顺可爱。胸前均各嵌白珠一颗,似为后补。两只鸟尾端均有焦黑色破损,疑似火燎所致。鸟身焊于椭圆形圈足,圈足外侈,内饰三条掐丝回纹,外沿上卷。

鸳鸯历来是纯洁忠贞的爱情的象征,鸳鸯纹用于金银器纹饰始于唐代,此后历久不衰。但立体造型的金丝鸳鸯却是前所未见,无据可依,故断代难度大。根据所使用工艺及时代风格推断,唐代金银器已出现掐丝工艺,如2005年中拍国际拍出的一对唐代金蝉,其双翼所用的掐丝技法即与这对鸳鸯十分相似。但其他累丝码丝的技法是否见于唐器尚无翔实可靠资料。宋、元时期金银掐丝工艺资料缺如。明代金银细工则使用了大量的的掐丝工艺,例如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冠。清朝的金银细工多以珐瑯点缀,未见有大型金银掐丝工器物。据此,这对金丝鸳鸯上限为定为唐代,下限应不晚于明代。虽然在断代研究方面见仁见智,但勿庸置疑的是这对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金鸳鸯,设计意念超凡脱俗,制作工艺炉火纯青,达到了金银器艺术的最高境界,当与其隐寓的爱情一样永恒不朽。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纽约藤田专拍背后的连锁效应

    下一篇: 元末明初金萡手刻本《维摩诘所说经》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