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幼童必学的“急救法”

照顾幼童必学的“急救法”

2020-04-22

(Fotolia)

文︱林孟欣

异物梗塞的消息时有所闻,严重者将造成患者成为植物人或死亡,看似稀松平常的进食,一不注意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社会大众已普遍关注食物的安全、食品的大小与包装上的警语标示,而幼童的好奇心重,异物梗塞的物品不单局限在食物,小的零件或物品都有可能是他们误吞的东西,必须将意外伤害防护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同时学会“哈姆立克急救法”,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并将伤害降到最低。

容易造成梗塞的物品
家长都认为“家”是安全的地方,而未多加注意,而且父母无法随时都盯著孩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容易造成学龄前孩童误吞的物品,同时避免提供易造成梗塞的食物。
危险易误吞物件:玩具、钮扣、硬币、电池、橡皮擦等。幼童好奇心重,总喜欢把东西放进口中尝试,应注意不要让小孩在无成人看护下,接触到这类物品。

易造成梗塞的食物:坚果类、爆米花、有籽的水果(如:荔枝、龙眼、葡萄)、硬的水果或肉块、热狗、香肠、糖果、果冻、棉花糖及口香糖等。孩子进食时,若狼吞虎咽或边吃边玩,可能会不小心将食物吞进气管,导致气道阻塞而窒息。幼童在进食的时候,应特别挑选安全的食物,并将食物切细,要求孩子细嚼慢咽,切莫在进食期间跑跳、嬉戏或不断说话。

姚侑廷医师在脸书分享,身为耳鼻喉科医师,临床最怕的有三个大魔王,其中之一便是异物卡在气管,短时间内,患者可能就会失去宝贵的生命。而气管异物中,花生最为可怕,因为掉到气管中的花生,吸了水气后,不只会膨胀,塞得更严重,还会变得松软,夹子一夹就碎,掉往更深的细支气管。经过十几年的从医经验后,姚侑廷医师在家中发展了一套饮食哲学,来预防异物梗塞,如:3岁以下不吃蒟蒻果冻、6岁以下不吃花生米、假牙多不吃含刺的鱼肉、年纪太大不吃麻糬。这些看似寻常的饮食,其实也是潜伏著各类危险,不可不慎。

呼吸道异物梗塞症状

症状如:咳嗽、双手抓著自己的脖子、表情难过、软弱无力、声音变小声,甚至讲不出话,严重可能呼吸异常困难,嘴唇发紫。

如何处理呼吸道异物梗塞

轻度呼吸道异物梗塞
有严重且时间较长的咳嗽,应该怀疑有异物梗塞,当患者仍可呼吸,可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切勿干扰患者自发性的咳嗽与呼吸,避免拍打其背部,也不能要患者喝水,如咳嗽在1~2分钟内无法缓解,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求助或送医。

严重呼吸道
  异物梗塞(1岁以上)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出声或呈现缺氧状态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同时协助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k Manuever,异物梗塞处理法)。一岁以上幼童也适用,可依需求减小力道,步骤如下:
(1)至患者后方,双脚成弓箭步,前脚膝盖置于患者胯下,上半身靠近患者或贴紧背部,稳住患者,预防跌倒。
(2)一手握拳(大拇指与食指形成之拳眼面向肚子)放于上腹部正中线,位置于肚脐上缘,另一手抱住放好之拳头。
(3)双手用力向患者的后上方,快速瞬间重复推挤,频率约1秒1次,且随时留意是否有异物吐出,直到伤、病患意识丧失或异物被排除为止。
(4)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CPR)。
  
婴儿呼吸道
  异物梗塞(1岁以下)
台湾靖娟基金会分享,1岁以下婴儿异物梗塞急救处理措施5大步骤:
(1)手放下巴撑颈部:大人以手臂撑住小孩身体、手指扶住下巴。
(2)脸朝下头低于胸:让脸部朝下,头比胸低的依靠在大人大腿上。
(3)掌根拍背5下:以另一手掌根于两肩胛骨中点处连续拍打5下。
(4)翻正面头低脚高:接著翻回正面,头比胸低的依靠在大人大腿上。
(5)两乳中点压5次:以两根手指头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下方连续下压5次,每次需达1~2公分。
若仍未吐出异物,则重复背部拍打及挤压上腹部的动作,直到东西吐出为止。

意识不清患者
《Care online》介绍,若患者已经意识不清倒下,需要谨记施救口诀——“压、挖、吹”。
(1)压:让患者仰卧平躺,协助CPR,CPR的压胸过程可能帮助挤出异物。
(2)挖:定期检查口腔喉咙是否有卡住的异物,如果有,可用手指挖出来,但要注意不要乱挖,以免异物愈卡愈深。
(3)吹:挖完后,口对口吹气,如果吹不进,就重复从压胸做起。

急救措施应做到异物清除,或者有更好的急救人员接手。

意外总是突然发生,因此照顾幼童时,应该特别注意收拾危险物品,要求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并且学习基本急救术,稍做练习,以避免发生无法挽回的遗憾。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