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孩子所乐 是否读懂 并不重要
2018-08-10
文︱刘如
一位日本妈妈的肺腑之言:读绘本时,具体如何乐孩子所乐呢?这样做,真的就能成功地让孩子对绘本爱不释手吗?
观察孩子的反应
她说做法很简单,比如你举著一本书打开图画,先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顺著孩子的兴趣做出积极的回应,就会成功的让孩子喜欢上绘本。
一般年幼的孩子都喜欢动物,如果你翻开一幅以大象为核心的图画给孩子看,他都会对最大的主体动物感兴趣,可能眼睛紧紧盯著大象,这就意味著孩子对大象感兴趣,这就是大人与孩子的区别。大人的观念是:书是要有文字的,是必须读文字才能明白内容的东西。所以大人对图画不看重,认为是辅助理解文字的,如果不读文字必定无法达到给孩子读懂绘本的目的。因此,一般父母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想法与目光,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一点,翻开书就要从头到尾给孩子读文字、读文章。
翻开一本书看到同样的页面时,大人与孩子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更容易对图画感兴趣。如果孩子看到大象很兴奋,就不会顾及甚至意识不到文字的作用和存在,只是觉得自己发现了大象,想要把有关大象的很多想法跟妈妈分享。比如,这个大象好大啊,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看到过啊,我家里也有大象的布玩偶等。孩子可能正因为这幅画中的大象,脑中展开了一系列的话题和想像的东西要对妈妈说,即使这个孩子还很小,无法表达太多,也一定在脑中浮现出很多有关大象的东西,会用目光寻求妈妈的反应,想要与妈妈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而,这些孩子的举动和心态,极易被大人忽视掉,大人往往会应付一句了事。这一下就把孩子的积极性给打击了,孩子会认为:为何妈妈对我的大象如此不在意?我这么想告诉妈妈我对大象的想法,结果妈妈一点也不感兴趣。这时大人突然开始读跟大象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东西,于是他很容易就产生不想听的反应。
这位日本妈妈的看法是符合幼儿心理的。对孩子来说,如果大人不能马上对大象做出反应,他会非常失望,因为很小的孩子绝对不会去想读文字,即使读到跟大象有关的内容,他的脑中也没有这个概念。即使是大一些的有过读书经历的孩子也会如此,会喜欢说些题外话,这都是想要跟大人交流自己想法的好现象,甚至是好机会。所以点滴的绘本教育生活,不仅是让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和机会。
以孩子为中心
这个时候妈妈应该配合孩子,对孩子的目光做出回应,孩子一定感到非常开心,更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类似大象耳朵很大、鼻子很长,动物园的大象很多,牠们是否吃西瓜,家里的玩具大象如何不同等话题,这时候绘本对孩子来说就是有趣的玩具。
那么什么时候才读文字呢?先别急,请暂时把文字、文章抛到脑后、彻底放下,首先把重点放到如何让孩子对绘本感兴趣上,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不产生抵触情绪、愿意接触绘本。否则,忽视孩子的反应等于关闭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对大人的信任,他就会觉得绘本是很无趣、很乏味的东西,不想再听、讨厌读书。以后,再叫孩子过来听,他就会很不情愿、情绪烦躁地乱翻书,或者一会儿就去玩儿别的东西了。
最初读绘本时,只要让孩子自由地看和表达想法就好,不必执著于大人的读书观念和目的。只要让孩子读出快乐就好,自发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就好,无论是只能看图还是已能读文字,无论说的是否是书中所写,妈妈只管听孩子说话,给出知心的回应,哪怕你一边叠衣服、做家务,都可以认真听、认真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没意思,不想听或表现出不耐烦的脸色。只要妈妈好好对应,孩子就会说出很多他想像到的东西,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想像力。
这位日本妈妈放下自己固有的观念,抱著关心孩子内心需要别人倾听,并且肯定孩子想法的善意,给出理解和关注,终于让绘本教育获得了成功。其实大人何尝不是如此,也是需要别人的倾听、理解、肯定和关注。
这位妈妈后来引导孩子读报纸,也用了同样的做法,结果孩子们不仅爱读书,还都有读报纸的习惯,而且彼此交流,话题丰富涌现,一家其乐融融。(待续)
(Fotolia)
一位日本妈妈的肺腑之言:读绘本时,具体如何乐孩子所乐呢?这样做,真的就能成功地让孩子对绘本爱不释手吗?
观察孩子的反应
她说做法很简单,比如你举著一本书打开图画,先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顺著孩子的兴趣做出积极的回应,就会成功的让孩子喜欢上绘本。
一般年幼的孩子都喜欢动物,如果你翻开一幅以大象为核心的图画给孩子看,他都会对最大的主体动物感兴趣,可能眼睛紧紧盯著大象,这就意味著孩子对大象感兴趣,这就是大人与孩子的区别。大人的观念是:书是要有文字的,是必须读文字才能明白内容的东西。所以大人对图画不看重,认为是辅助理解文字的,如果不读文字必定无法达到给孩子读懂绘本的目的。因此,一般父母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想法与目光,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一点,翻开书就要从头到尾给孩子读文字、读文章。
翻开一本书看到同样的页面时,大人与孩子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更容易对图画感兴趣。如果孩子看到大象很兴奋,就不会顾及甚至意识不到文字的作用和存在,只是觉得自己发现了大象,想要把有关大象的很多想法跟妈妈分享。比如,这个大象好大啊,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看到过啊,我家里也有大象的布玩偶等。孩子可能正因为这幅画中的大象,脑中展开了一系列的话题和想像的东西要对妈妈说,即使这个孩子还很小,无法表达太多,也一定在脑中浮现出很多有关大象的东西,会用目光寻求妈妈的反应,想要与妈妈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而,这些孩子的举动和心态,极易被大人忽视掉,大人往往会应付一句了事。这一下就把孩子的积极性给打击了,孩子会认为:为何妈妈对我的大象如此不在意?我这么想告诉妈妈我对大象的想法,结果妈妈一点也不感兴趣。这时大人突然开始读跟大象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东西,于是他很容易就产生不想听的反应。
这位日本妈妈的看法是符合幼儿心理的。对孩子来说,如果大人不能马上对大象做出反应,他会非常失望,因为很小的孩子绝对不会去想读文字,即使读到跟大象有关的内容,他的脑中也没有这个概念。即使是大一些的有过读书经历的孩子也会如此,会喜欢说些题外话,这都是想要跟大人交流自己想法的好现象,甚至是好机会。所以点滴的绘本教育生活,不仅是让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和机会。
以孩子为中心
这个时候妈妈应该配合孩子,对孩子的目光做出回应,孩子一定感到非常开心,更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类似大象耳朵很大、鼻子很长,动物园的大象很多,牠们是否吃西瓜,家里的玩具大象如何不同等话题,这时候绘本对孩子来说就是有趣的玩具。
那么什么时候才读文字呢?先别急,请暂时把文字、文章抛到脑后、彻底放下,首先把重点放到如何让孩子对绘本感兴趣上,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不产生抵触情绪、愿意接触绘本。否则,忽视孩子的反应等于关闭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对大人的信任,他就会觉得绘本是很无趣、很乏味的东西,不想再听、讨厌读书。以后,再叫孩子过来听,他就会很不情愿、情绪烦躁地乱翻书,或者一会儿就去玩儿别的东西了。
最初读绘本时,只要让孩子自由地看和表达想法就好,不必执著于大人的读书观念和目的。只要让孩子读出快乐就好,自发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就好,无论是只能看图还是已能读文字,无论说的是否是书中所写,妈妈只管听孩子说话,给出知心的回应,哪怕你一边叠衣服、做家务,都可以认真听、认真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没意思,不想听或表现出不耐烦的脸色。只要妈妈好好对应,孩子就会说出很多他想像到的东西,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想像力。
这位日本妈妈放下自己固有的观念,抱著关心孩子内心需要别人倾听,并且肯定孩子想法的善意,给出理解和关注,终于让绘本教育获得了成功。其实大人何尝不是如此,也是需要别人的倾听、理解、肯定和关注。
这位妈妈后来引导孩子读报纸,也用了同样的做法,结果孩子们不仅爱读书,还都有读报纸的习惯,而且彼此交流,话题丰富涌现,一家其乐融融。(待续)
来源: 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