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

唐诗欣赏

2018-09-18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西元712~770年),字子美,唐朝诗人,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杜工部。杜甫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身遭安史之乱,作品中常常反映国家的实况,像记录历史的诗,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小李白11岁,与李白齐名,世人尊他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这是一首咏史的诗。此篇作于肃宗上元元年(西元760年),杜甫刚从关中流落到成都的第一年,那年他四十九岁。杜甫咏史,瞻仰武侯祠堂,颂赞继之以感叹,不仅是缅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更是以此自勉。

首联点出祠堂所在的地方,并以“柏森森”一词显出庄严的气氛。而紧接著的两句,却用祠堂美好的春景反衬出悲凉的感伤,为诸葛亮一生壮志未酬的哀伤预做铺陈。后四句,以极简的生动笔调道出了诸葛武侯的一生事迹,有三分天下之才,亦有忠心为主之德,虽未成功,然而他的一片忠心,已可憾天地泣鬼神了。

这首七律话语奇简,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尤其对诸葛武侯的史评,有如太史公的史笔,允重瑰丽,短短56个字,诉尽其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国近百年的征战中,为世人展现了“义”的内涵。战争的胜负可能会被人们淡忘,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是千古流传。史书记载,诸葛亮当时算出了三国的运数,也预知了最后的结果。虽明知天命不可违,却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是毅然决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轰轰烈烈的要为历史、为世人走上这么一回。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