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我我我!”为何今天的孩子更少做家务

“全是我我我!”为何今天的孩子更少做家务

2016-11-01

( Ilike/Shutterstock)

按:本文作者李适为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中国语言文化讲师。本文原载TheConversation.com。

今年8月,澳洲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警告说:“等着依赖政府的一代澳大利亚人正在成长。”学界称之为“我一代”(Me Generation),有的学者甚至说:“我们面临着‘我、我、我的流行病’。”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变得更自恋?据研究,年轻人同情心水平的下降,应部分归因于1980年代家庭教养方式的变化。

在过去,孩子是一个家庭获得生存壮大所需的实际帮助、甚至经济收入的途径之一;而今,孩子则被视为情感资产,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被爱。如今的父母更注重在让后代幸福而成功的基点上养育他们。


养育模式为何发生改变

从1980年代起,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发展(包括洗衣机和洗碗机问世),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就有所减少。孩子不再被视为对家庭生存壮大至关重要的贡献者,家长的关注重点也从家庭责任转向孩子的幸福和成功。

结果,孩子的权利感膨胀,责任感的培养却被忽视,家务不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

尤其是1979年至2015年间出生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出生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通常被叫做“小皇帝”和“小公主”。其父母多数在大饥荒和文革中经历了磨难,誓不让自己的遭遇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重演。他们对孩子不计一切地付出,导致许多孩子不承担任何家庭责任,包括家务。

西方的孩子也是如此。研究发现,让孩子做家务的美国父母不到30%。正如学者理查德‧兰德(Richard Rende)在其著作《养育能干的孩子》(Raising Can-Do Kids)中所言:

“今天的父母希望孩子花时间在可以带来成功的事情上,讽刺的是,我们却不再从事一件实际上可引向成功的事,就是家务。”

责任如何让家庭纽带更牢固

家务在传统上是一项家庭义务,辛苦而枯燥。但研究表明,做常规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正义感,因为每个人都须做家务,这体现了公平的理念。家务也为孩子提供了加强亲情纽带和责任感的途径。

社会正义感的培养,意味着孩子会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片面的。家庭纽带有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父母爱孩子,而孩子也感激父母所做的牺牲。

就后者而言,只有通过让孩子明事理,还有更重要的——确立家庭规范(家务包含其中),父母之爱才能变成实践,从而促进亲子间的彼此关爱,强化家庭纽带。
    来源: 李适 责编: Sarah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