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耶鲁校长说教育(下)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耶鲁校长说教育(下)

2016-02-06
前言: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想像,零星记载于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记》、《论语》和《孟子》、韩愈的《师说》。也常见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著中。莱文先生是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学校中任期最长的校长。已从事教学、研究和行政工作二十载。在出任耶鲁大学校长之前,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长。自1993年起任耶鲁大学校长。在出任耶鲁大学校长之前,曾任该校经济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长。近期,莱文校长被任命为美国总统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莱文校长拥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及早稻田大学荣誉学位,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和耶鲁同仁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世界很多人。接下来,我们再接着看看他们提出的教育论。

三  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其实,在耶鲁,“学生的压力也不小。”莱文笑着说。不过,他们功用地学习,同时也尽兴地玩耍。耶鲁的学生们,能在300多个学生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领导作用。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扩大他们的视野。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莱文校长回顾了1828年耶鲁大学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文献。耶鲁报告提出了头脑的修炼和充实(the discipline and furniture of the mind)。耶鲁报告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而学生希望在商界、医疗、法律、政府以及学术界取得成功,他们需要的是头脑的修炼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培养这样一种思维的习惯,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

他认为,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是这样的教学法非常好的例子。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和独立思考。而美国的模式是交互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小班授课,一小群学生他们需要去立论,去辩论,去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风格的改变更困难。首先,小班授课成本会更高,其次,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交互式的交流。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教职员工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对于中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就业市场当中雇主对于员工专业化要求,需要大学去培训雇主、企业和用人单位,改变他们的观念。从政府到企业,大学需要不断地去教育雇主,不断地去给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从长远来讲,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企业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超过了简单的技能训练,而一流大学在通识教育和在评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方面往往也是最好的。

四 用“无用性”的通识教育替代功利教育

另外,副校长罗琳达认为,“有用性的教育,只专注于某一专业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实,早在1828年的《耶鲁报告》中就提及,“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
“无用性”的通识教育,被重视。 “在美国,一流大学更重视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校长莱文表示。这样,他们既能欣赏丰富的人文艺术,又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在耶鲁,“有用性”的功利教育被摈弃。

五   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考博士或者是考硕士过程当中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或者是非常专业的考试。在美国,大学是两年的通识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其实已经够了。

莱文认为,其实美国对本科教育也是在进行不断改革。哈佛大学的校长曾提到了本科教学的改革,强调在某些学院如医学院,已经取消了单纯的本科教育,确立了本科和硕士以及博士连读的体系。换句话说,哈佛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是完全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需要大的改革或者一个大规模的转变的一个过程的。但是,美国一般还是强调至少要有两年的通识教育,比如说读医学的先要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在20岁时候,而不是18岁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你的专业的学习。一般而言,美国学生在前两年可以自由并广泛地选择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前两年的通识教育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和公民意识。”莱文说。 相较专业知识,“学生更需要的是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