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笔谈:周文王泽及枯骨
2019-10-08

明末清初刊行的《幼学琼林》,内容上自天文神话,下至地理人文,旁及人伦制度、治国之道,包罗万象。因其源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庞大宇宙观,内涵宏大、神秘悠远,令人欲罢不能。今天即使大人读来都会惊叹万分,难以想像古代的孩子,居然能够接受如此宏大智慧的教育,真不愧为五千文明、泱泱大国的神州子民。

【原文】
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

【字词义解释】
泽:恩德。及:至,到。西伯: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被封为西伯,武王伐纣拥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深:宽厚,厚实。灼:烧灼 艾:艾草。宋祖:宋太祖赵
匡胤。

【译文参考】
周文王用心仁慈宽厚,连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爱兄弟,连弟弟烧艾草治病,也要分担痛苦。

【读书笔谈】
这一课讲到两位君王的典故。一个是讲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爱民如子,看到枯骨无主,告诉官吏,自己是一国之主,治下的臣民,无论是谁,都是自己的子民,自己就是这些死后无人收埋枯骨的主人,照顾他们是自己的责任。这个故事形像生动地教导后世帝王,身为帝王的责任就是照顾好百姓,帝王是一国之父,是百姓之主。另一个是讲宋朝的开国者宋太祖,他作为帝王,却能够友爱弟弟,强调家中的孝悌之道。

这两者都是君王,都是民众的表率。孩子们从小学到这些典故,不仅学到知识,也懂得了君王的责任是什么,权位越高责任越大,学到的是做人的仁德,这就是古代教育的重点。

周文王爱民如子
我们重点讲一下周文王,这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圣王。周文王演绎《周易》,创建周礼,仁德节俭,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是历代帝王的典范。中国几千年来,每当世道混乱,帝王昏庸,人们就会想起周文王治理天下的理想社会,人人礼让,百姓让耕地地界,官员让官位,个个重德,民风仁厚,路不拾遗。有了参照,人们就会重新回到正轨,所以文王当年留下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础。因此《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正是先祖帝王的精神,是要永远纪念和追随的,这样才能让人有所对照,知道如何走回正道,回归仁厚的民风。

周文王,就是姬昌(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其父为商朝的西伯侯,他继承父亲的西伯侯之位,故又称西伯昌。曾被纣王囚禁,推演出了《周易》,回到分封国后,拜姜子牙为相,因仁德众望所归,诸侯纷纷归顺,为最后结束纣王的残暴统治打下了基础,留下许多千古传颂的典故。

太祖兄弟情深
宋太祖的“灼艾分痛”,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兄弟友爱。出自《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大意是说,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十分感动。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故事片《归途》再获国际大奖

    下一篇: 名模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