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渊远流长,而博山炉为其中最具特色的载体之一,盛行于两汉之时。相传汉武帝嗜薰香,又笃信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命人以道教方士传说的海外仙山的形式造出形制特殊的青铜香炉,名博山炉。用这种炉焚香之时恰似仙山云雾缭绕,飞禽走兽若隐若现,加之香气浓郁扑鼻,使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正可谓"博山炉暖泛浓香,为寿百千长"(宋 晏殊 《望仙门》)。
上行下效,皇帝的钟爱,使各种造型新颖,装潢华丽的博山炉应运而生。王公贵族竞相制作,精品纷呈,争奇斗艳,使西汉成为青铜博山炉制作的鼎盛时期,故现在所见这一时期的出土传世精品也较多。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青铜博山炉以及陕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青铜博山炉。今介绍一座西汉时期错金银青铜博山炉,形制颇似中山靖王错金炉,其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美仑美焕,实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与上述中山靖王博山炉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座博山炉高28.5cm,炉膛直径17.5cm,呈豆型,由博山形炉盖,炉膛及底座二部分分铸而成。炉底座为圆形,外沿垂直,错一圈银片。底座面分内外两区。外区饰一周错金银卷曲几何纹,内区起一台阶,然后坡形向上延伸为柱状炉柄。内区绕中柱排列八个尖端向内的心形错金银卷曲图。炉柄上下各铸有一道弦纹而无金银纹饰,其上接半球形炉膛。炉膛以凸起弦棱分为上下两部,均饰以错金银卷曲几何纹。
炉盖以失蜡法分铸,形为山峰峻峭的博山,并铸有出没其间的灵猴及猛兽。大小不同的孔隙如山谷和山洞巧妙的点缀其间,用以作菸雾外逸的出菸口。众多峰峦上大片状的错金银变形云纹恰似山间缭绕的云雾,而细密的金银线条则如同茂盛的草木。与之相呼应的山中各类野兽,身饰纤细的金银毛发,若隐若现,姿态各异,正是一派生趣盎然,意境高远的海外仙山的景象。
上古时的焚香初始缘自驱赶蚊虫、净化环境,继而为祭祀典礼之用,历代各式薰炉渐次出现并得到不断改进。西汉时期博山炉成为皇家贵族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具,这就使其具有更高的地位因而得到更多的研制发展。到了魏晋唐宋时期,博山炉更是成为香炉的一个主要类别而进入文人士族家中,诗人词家也屡屡赋诗作词来赞美博山炉。可以想像,有了一座上好的博山炉,焚燃炉中香料,菸气四逸,香气袭人,使观者如腾云驾雾,闻者似飘飘欲仙,大可令人陶醉而忘却凡尘喧嚣,引人遐想而发思古之幽情。无怪乎宋人吕胜己在《木兰花慢》中感叹:「无言凭燕几,爱香袅、博山炉。」 我们眼前这座精美绝伦的西汉错金银博山炉,是否也曾触发过某位文人雅士的诗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