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之父 独奉孔子为师(十)
2019-01-14

文︱刘如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认为孔孟之道是落后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被誉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孔子《论语》的智慧被日本资本家巨贾活学活用,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界商才的导师。

日本每年新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总会因为人才过剩而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而涩泽荣一早就预见了和解答过这个问题。日本每一年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了使自己摆脱这样的困扰,最好从中学开始就定下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如果大家都能读一读这位实业界先驱——涩泽荣一对后辈的教导,就一定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得出适合自己的答案。

古代教育非常简单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带来的问题,涩泽荣一说:“尽管古代的寺子屋在当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教育,似乎不值一提,很不令人满意,但还是有其巧妙的部分。”古代的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普遍存在的以识文断字来学习实用的生存技能,也就是读、写、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为主,由寺院主办的民间启蒙教育机构。

寺子屋跟我国的古代启蒙教育还不是一回事,偏重生存教育和技能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相似的地方,注重实用性教育,主要面向武士低级以下的普通百姓。有道德启蒙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只是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指导学生未来各自的发展方向,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能力。比如孔子的弟子三千,却每个人的才能都不同。

他进一步解释说,过去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教科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等,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各种各样的都有,以前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长于思考、理性的人,或者头脑灵活的人,就明白自己适合走何种路,于是就会朝著自己的方向继续努力。而听不懂深奥的道理,或者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好使的人,就不会脱离现实地生出妄想,自己就会做出合适的选择,安心地从事蓝领阶层的工作。

而今天的教育虽然能够让所有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宗旨却错了,不是以品德修养为学问的本质,而是用技术知识去灌输。因此,学生们(连老师们也一样)不懂得考虑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不管各种条件是否适合自己,都非常自负地认为既然都是一样的人,谁都一样可以成为高级干部、高级职员,完全不懂得全面考虑和衡量现实的条件,所以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活出自己的风格和价值

这位先驱者的道理说的多么正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家庭条件的不同、自身特长的不同、性情的不同等。古代的人们都很明理,也很本分,就不会像今天的人那样盲目:整个社会都在为了能够成为人上人,而争得头破血流,一旦被淘汰就如同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消极郁闷。

可以说现代教育忽视了人格的教育,脱离了本人的特点,而对社会现实的盲目追求,人人不甘屈居人下的观念,才是各种问题的实质,也是导致人才过剩、求职难的根本所在。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来自抛弃了传统的做人价值观和变异的思想。

一个人如果是真正高尚的人,就会善良、乐于助人,就会懂得不得志也要独善其身。若真的有朝一日得志了,必定兼济天下,也就是兼善天下,想的也不是自己的个人荣辱。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这才叫做真正的受过高等教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容量去领导整个事业。

当年涩泽荣一弃官从商后,曾被人劝阻过,因为在日本明治前后,商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但他却知道自己的才能适合做这个行业,还知道尊贵与否在于自己做事是否正当,能否心系社会、不存私心,而不在于干什么职业。尊贵与否,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为人,他的功绩和受到的荣誉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未来的学子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特点,早早确定将来适合自己的路,没有必要划定所谓的工作和职位是否高级,只要对社会有意义就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长才会幸福,而陷入求职难的痛苦和困扰当中,实在没有必要。

(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你思路够宽吗?犹太人的两种神思维值得借鉴

    下一篇: 陶朱公的致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