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
2018-10-08
文︱刘如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孩子天生不爱看书,也不必太过担心,也许孩子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就如同小时候被学校视作低能儿的爱迪生一样。学校的成绩充其量也只是某种衡量标准,面对解读力不太好、不爱看书的孩子,也许能够找到孩子的独特的爱好。
超常的解读力
这位日本妈妈发现即使孩子不爱看书、学校的成绩也不太好,可是当孩子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比如需要组装的遥控车时,即使大人都觉得很难懂的说明书,他却拿著说明书埋头研读,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平时对一篇简单的课文阅读和理解都感到非常困难的孩子,却对自己玩具的说明书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不仅理解正确还给安装好了遥控车。有不少父母都发现了,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会显现出超乎寻常的解读力,尽管平时学校的课文理解能力很差。
其实,学校的国语成绩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解读力,很多时候由于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有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受到了能力上的抑制,碰到不喜欢的内容就会提不起兴致,造成不爱听课或者不爱动脑的结果。如果只凭学校的成绩来断定自己孩子的头脑笨,就会埋没孩子原本具有的才能,而这些才能往往在学校是很难发觉的。
低能儿爱迪生
就像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不听话、好问一些古怪的问题,结果被学校视作低能儿,甚至被赶出了学校,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但他的母亲却坚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低能儿,于是用心观察,鼓励支持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做出研究和实验。据说他的母亲曾建议他学著科学家的样子,把两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球从高塔往地下扔,他发现两个球同时落地,非常兴奋,赶紧告诉母亲。只要儿子有惊喜,爱迪生的母亲就一同为他的发现惊喜,并进一步鼓励他动手去做。
由于母亲的肯定和支持,爱迪生非常喜欢自己动手研究,并沉迷其中。他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奥秘,入迷地读了数不尽的科学方面的书籍,这种因爱好而自发学习的动力,必然给他带来超常的解读力。
也就是说,每个人必然隐藏著自己的天赋,只要发现并支持他的爱好,他一定会为了自己喜欢的领域而深入学习,也就必然会看自己想要看的书,必然想方设法读懂这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解读力在无求中自然获得。
可见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追求解读力、阅读力,而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孩子开心的读书。当孩子想要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取得进步时,读书和阅读理解力才因此有了意义,就会为此而自然获得并发挥出来。
读后感抑制大脑
据说日本的绘本作家们,非常反对为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力,而追求读后感的做法。很多绘本作家都认为,孩子读书是一种享受,但如果带著任务、带著读后感作业的压力来读书,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由读书的乐趣,使读书变成了一样沉重的压力,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作业。因此,很多孩子根本无法在读书过程中,沉浸到书中的世界,反倒抑制了大脑的能力。
有一位作家回忆,他的童年直到中学都写不好读后感,从学校成绩一点也看不出他将来会成为绘本作家。实际上,在他小的时候国语成绩很差劲,但是他很幸运,有一位很理解他、非常通融大度的父亲。父亲对他的学校成绩不太在意,认为那不足以反映出孩子的全部能力,相反只要孩子愿意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就好。他鼓励孩子读书,从不问孩子是否理解了书的内容、主题是什么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开心的、自发的说自己的感受,每次父亲都会给予肯定,从不说对和错。结果他一直享受著看书的乐趣,可是就是不爱写读后感,父亲也从不责备他。
虽然读后感写不好,不知不觉却变得很会口头表达,只不过一说写文章,他当时就有障碍,不会自然转成文字而已。其实他心灵的感受已经被培养得很丰富了,等到他高中以后很自然的就把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水到渠成似的变成文字了。
因此父母把目光放的远一些,提供给孩子一个宽松伸展自身才能、享受自己情趣爱好的环境,这些比眼前的成绩来得更加重要。
(持续)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孩子天生不爱看书,也不必太过担心,也许孩子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就如同小时候被学校视作低能儿的爱迪生一样。学校的成绩充其量也只是某种衡量标准,面对解读力不太好、不爱看书的孩子,也许能够找到孩子的独特的爱好。
超常的解读力
这位日本妈妈发现即使孩子不爱看书、学校的成绩也不太好,可是当孩子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比如需要组装的遥控车时,即使大人都觉得很难懂的说明书,他却拿著说明书埋头研读,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平时对一篇简单的课文阅读和理解都感到非常困难的孩子,却对自己玩具的说明书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不仅理解正确还给安装好了遥控车。有不少父母都发现了,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会显现出超乎寻常的解读力,尽管平时学校的课文理解能力很差。
其实,学校的国语成绩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解读力,很多时候由于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有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受到了能力上的抑制,碰到不喜欢的内容就会提不起兴致,造成不爱听课或者不爱动脑的结果。如果只凭学校的成绩来断定自己孩子的头脑笨,就会埋没孩子原本具有的才能,而这些才能往往在学校是很难发觉的。
低能儿爱迪生
就像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不听话、好问一些古怪的问题,结果被学校视作低能儿,甚至被赶出了学校,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但他的母亲却坚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低能儿,于是用心观察,鼓励支持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做出研究和实验。据说他的母亲曾建议他学著科学家的样子,把两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球从高塔往地下扔,他发现两个球同时落地,非常兴奋,赶紧告诉母亲。只要儿子有惊喜,爱迪生的母亲就一同为他的发现惊喜,并进一步鼓励他动手去做。
由于母亲的肯定和支持,爱迪生非常喜欢自己动手研究,并沉迷其中。他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奥秘,入迷地读了数不尽的科学方面的书籍,这种因爱好而自发学习的动力,必然给他带来超常的解读力。
也就是说,每个人必然隐藏著自己的天赋,只要发现并支持他的爱好,他一定会为了自己喜欢的领域而深入学习,也就必然会看自己想要看的书,必然想方设法读懂这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解读力在无求中自然获得。
可见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追求解读力、阅读力,而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孩子开心的读书。当孩子想要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取得进步时,读书和阅读理解力才因此有了意义,就会为此而自然获得并发挥出来。
读后感抑制大脑
据说日本的绘本作家们,非常反对为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力,而追求读后感的做法。很多绘本作家都认为,孩子读书是一种享受,但如果带著任务、带著读后感作业的压力来读书,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由读书的乐趣,使读书变成了一样沉重的压力,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作业。因此,很多孩子根本无法在读书过程中,沉浸到书中的世界,反倒抑制了大脑的能力。
有一位作家回忆,他的童年直到中学都写不好读后感,从学校成绩一点也看不出他将来会成为绘本作家。实际上,在他小的时候国语成绩很差劲,但是他很幸运,有一位很理解他、非常通融大度的父亲。父亲对他的学校成绩不太在意,认为那不足以反映出孩子的全部能力,相反只要孩子愿意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就好。他鼓励孩子读书,从不问孩子是否理解了书的内容、主题是什么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开心的、自发的说自己的感受,每次父亲都会给予肯定,从不说对和错。结果他一直享受著看书的乐趣,可是就是不爱写读后感,父亲也从不责备他。
虽然读后感写不好,不知不觉却变得很会口头表达,只不过一说写文章,他当时就有障碍,不会自然转成文字而已。其实他心灵的感受已经被培养得很丰富了,等到他高中以后很自然的就把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水到渠成似的变成文字了。
因此父母把目光放的远一些,提供给孩子一个宽松伸展自身才能、享受自己情趣爱好的环境,这些比眼前的成绩来得更加重要。
(持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