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2017-06-23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本珍贵的藏书——《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德文原版的藏书堪称是教育史上的奇书,据说是美国的惟一珍本。

这本书于1818年写成,作者卡尔•威特是一位清贫的牧师,他记述了弱智儿子在14岁以前的成长过程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方法。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赛德兹说:“把一个低智儿童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

作者在第二章“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不同”中告诫父母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作者在52岁时满怀喜悦盼望儿子的出生,并给儿子取了和自己相同的名字——卡尔•威特,决心要将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然而孩子出生后,他发现儿子竟然是个痴呆儿,这给他们夫妻带来极大的苦恼和忧伤,但是短暂的悲伤之后,他们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儿子之中。

在孩子的天生禀赋与后天教育上,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强调后天教育而忽视孩子天赋的不同,而教育家卢梭则强调命运是由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作者虽然倾向于前者的观点,但是不完全赞同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孩子的天赋千差万别,可是后天的不完全教育,使孩子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才是最合理的。

他讲述了天才教育失败的原因是父母极度催逼孩子导致的。有些孩子生下来就具有高超的禀赋,但是父母只著眼于天赋,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孩子过于挑剔、要求过高,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压抑甚至怨恨的心理,使很多天才半途而废。他的一位牧师朋友看到他的痴呆儿子后,就建议他为了孩子的前途,对孩子采用严格的训练,甚至可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幸福。但是他立即否定了这位牧师的观点:“任何的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另外他也反对另外一种极端做法:听任孩子的自然发展,父母不再去做任何努力。

作者把人比作瓷器,人在幼儿时期就如同制造瓷器的黏土。一个人的品质如何,主要取决于幼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培养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足够的智慧,并且坚信幼儿时期的教育足以克服孩子天赋的不足,合理的教育能够改变一切。他的教育理想是使儿童的潜能达到十成,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很多人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从7、8岁开始,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但是作者面对早产一个月、大脑发育不健全的儿子,虽然伤心著急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仍然按照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

他认为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因为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隐秘的潜藏在人体内,面上看不出来,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著的。教育的理想是能够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的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天才。

作者提醒大家:儿童的潜在能力随著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法则,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杜绝这种递减。要不失时机的给孩子发展潜能的机会,也就是说让孩子尽早发挥潜在能力,所以作者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面对别人的怀疑时,他都会自信的说:“我们的小卡尔虽然现在的起点很低,但如果得到了合理的教育,他的潜能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会超过其他的孩子,超过所有人,他一定会成为德国最优秀的人才。”

他为甚么如此自信呢?因为他知道后天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孩子从生下来到3岁之前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孩子依靠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模式的识别能力,可以说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对3岁以前的孩子教育就是“模式教育”,也是“硬灌”时期,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另一方面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孩子3岁时就已经形成了长大后一些基本性格的素质,所以“模式教育”决定了人的一生。(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