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卫·大众特·华莱士篇(上)
2016-02-27
前言: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想像,零星记载于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记》、《论语》和《孟子》、韩愈的《师说》。华莱士,美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二十五岁即崭露头角,三十岁出版的《无尽嘲讽》,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时代杂志》选为一九二三年以来的百大英语小说。过世后被人翻出不少未出版的作品,像是提名二零一二年普利兹奖的《苍白帝王》,和在肯阳学院所作的毕业演讲。这场演讲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复活,演讲录音不断透过微博、电邮等方式在朋友之间私下流传。出书之后受到更大注意,被列为《华莱士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历来最杰出的毕业演讲之一。另外,他还在《滚石》、《网球》、《君子》等杂志写纪实报导,以及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撰写书评。他也在多所大学做过教授......谈到教育,谈到成年人的真实生活,每天不断重复看似枯燥沉闷、恼人厌烦、倦怠挫败之事,日复一日。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细微琐碎、令人颓丧的生活?他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如何思考和选择?他觉得大家应该学习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思考内容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和自觉有关。自觉于什么是真实及重要的,它隐藏在我们周遭平凡无奇的景象之中......二零零五年五月,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让我们听他娓娓道来他的教育论:
[justify]一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justify]
[justify]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justify]
[justify]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justify]
[justify]二 学会认真思考,从理所当然的世界里走出来,不一定要反对它,但是你会知道一切还有另一种可能,而这正是我们一心盼望的自由。[/justify]
[justify]从以前到现在,我们过了多少理所当然的日子?做了多少理所当然的决定?我理所当然要考上顶尖大学,无论我是不是有找到喜欢的方向;我理所当然要选择一个现在很热门、出路高薪水的科系就读,纵使这可能是我不那么喜欢的内容;我理所当然要拿书卷奖,为了方便推甄上研究所;我理所当然地出国留学,为了洗好看的学历回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理所当然要进入半导体大厂,无论我研究所的实验题目为何……太多太多的理所当然。[/justify]
[justify]上面只讲大学相关的事,如果你已经进入职场我理所当然要在几岁前赚入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几岁结婚、几岁有个孩子、多少岁拥有一间房子、多少岁退休……那是一个更大的图,更无穷尽的理所当然。这没有错,只是看放在谁的身上罢了。[/justify]
[justify]三 在理所当然之间冲撞[/justify]
[justify]很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一种困境:我好想什么,但我还是先养活自己好了。[/justify]
[justify]上一个世代的批评与社会舆论,背后原因大致亦是如此吧。因为我好想什么,但又放弃不了正常生活,所以在天秤两边都没办法专注,也没办法认真思考,到底自己该怎么做选择,渐渐地,失去了选择的勇气,步入了理所当然。[/justify]
这儿是另一个有教益的小故事。在遥远的阿拉斯加荒野里的一间酒吧里,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有信仰,另一个是无神论者,两个人正激烈地就上帝是否存在进行争论,一边喝着第四瓶啤酒。无神论者说:“你看,并不是我没有真正的理由不相信上帝。并不是我没有经历过整个上帝和祈祷的事。只是上个月的时候,我露营时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我完全迷失了什么也看不见,那时零下五十度,于是我试了一下:我在雪地里双膝跪地,呼喊道“哦,上帝啊,假如有一个上帝的话,我在暴风雪里迷了路,假如你不帮我,我就要死了。 ”而此刻,在酒吧里,那个有信仰的人全然迷惑地看着这个无神论者。“那么你现在一定相信了,”他说,“毕竟,你在这儿,活着。 ”无神论者转了转眼珠。“不,兄弟,只是有几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向我指出了营地的方向。 ”
[justify]一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justify]
[justify]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justify]
[justify]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justify]
[justify]二 学会认真思考,从理所当然的世界里走出来,不一定要反对它,但是你会知道一切还有另一种可能,而这正是我们一心盼望的自由。[/justify]
[justify]从以前到现在,我们过了多少理所当然的日子?做了多少理所当然的决定?我理所当然要考上顶尖大学,无论我是不是有找到喜欢的方向;我理所当然要选择一个现在很热门、出路高薪水的科系就读,纵使这可能是我不那么喜欢的内容;我理所当然要拿书卷奖,为了方便推甄上研究所;我理所当然地出国留学,为了洗好看的学历回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理所当然要进入半导体大厂,无论我研究所的实验题目为何……太多太多的理所当然。[/justify]
[justify]上面只讲大学相关的事,如果你已经进入职场我理所当然要在几岁前赚入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几岁结婚、几岁有个孩子、多少岁拥有一间房子、多少岁退休……那是一个更大的图,更无穷尽的理所当然。这没有错,只是看放在谁的身上罢了。[/justify]
[justify]三 在理所当然之间冲撞[/justify]
[justify]很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一种困境:我好想什么,但我还是先养活自己好了。[/justify]
[justify]上一个世代的批评与社会舆论,背后原因大致亦是如此吧。因为我好想什么,但又放弃不了正常生活,所以在天秤两边都没办法专注,也没办法认真思考,到底自己该怎么做选择,渐渐地,失去了选择的勇气,步入了理所当然。[/justify]
这儿是另一个有教益的小故事。在遥远的阿拉斯加荒野里的一间酒吧里,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有信仰,另一个是无神论者,两个人正激烈地就上帝是否存在进行争论,一边喝着第四瓶啤酒。无神论者说:“你看,并不是我没有真正的理由不相信上帝。并不是我没有经历过整个上帝和祈祷的事。只是上个月的时候,我露营时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我完全迷失了什么也看不见,那时零下五十度,于是我试了一下:我在雪地里双膝跪地,呼喊道“哦,上帝啊,假如有一个上帝的话,我在暴风雪里迷了路,假如你不帮我,我就要死了。 ”而此刻,在酒吧里,那个有信仰的人全然迷惑地看着这个无神论者。“那么你现在一定相信了,”他说,“毕竟,你在这儿,活着。 ”无神论者转了转眼珠。“不,兄弟,只是有几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向我指出了营地的方向。 ”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