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共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经济会议,李克强讲话中公开了东北经济目前存在的两大危机:从外部来说,没人愿意投资东北;从内部来看,东北的企业停止发展,消极度寒冬。
东北经济严重依赖国企,在江泽民执政时期,国企膨胀为垄断企业,成为江派利益集团敛财的国家机器,同时也吸干了东北经济。近几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腐败不堪的国企迅速衰落,也令东北三省经济出现集体“断崖式”下滑。
东北经济的两大危机
10月18日,中共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振兴东北工作。
陆媒报导表示,东北经济目前依然面临多重问题,包括有效投资严重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国企改革力度不足、投资营商环境不良、经济社会领域风险不断积聚、地方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
李克强在会议上表示,东北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企改革的历史包袱重,存在客观困难。东北一些企业家抱怨,现在想在东北搞一个项目,仍需盖200多个章,没有几百天根本办不成。东北经济在传统动能减弱的同时,新动能跟不上,例如,去年的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东北一家也没有。
李克强在讲话中还点出了东北经济的两大危机。他说:“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可千万不能让这种说法变成现实啊!”他还说,“过去东北有个民俗叫‘猫冬’,现在我们可不能‘猫冬’啊!”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投资不过山海关”也即不要投资东北。“猫”在东北方言是“躲藏”的意思,“猫冬”意指躲在家里过冬,泛指躲在家里不出门,多用来形容一些行业面临经济形势不好或低迷状态时,企业发展进入“冬天”状态。
江泽民政企改革遗祸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在东欧及前苏联崩溃,而中共大量国有企业亦陷入经营困难,“下岗潮”席卷了整个东北。
1997年底,朱镕基开始推行国企改革,然而到了1999年,朱镕基的经济大权被江泽民架空。江亲自主导国企改革,但其思路与朱镕基大相径庭。
2003年10月,中共国务院出台所谓“振兴东北”的纲领性文件,大量的资金投入又使东北经济暂时复活。此后的国有企业,一路膨胀成为垄断企业,成为当时的江派利益集团和腐败分子掠夺百姓的国家机器。
然而,到了2013年,东北经济再度迅速衰退,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后五位,进入“寒冬”。2016年第一季各省GDP公布,东北三省敬陪末座,辽宁还出现负增长,排在最后一名。
大陆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陈兴杰表示:“东北衰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经济被国企吸干了。”
他在题为“东北衰败宣告了国企城市的破产”的文章中表示,上世纪90年代国企大改革,那曾是东北转死为生的一次机会。惜乎改革竟未彻底,很多大型国企遗留下来。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出炉,大量政府投资救活了东北国企,地方政府重新变得强势。这时期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出现错误,从90年代的“卖国企、甩包袱”变成了“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东北经济重新回到国企煊赫的时代。
他表示,东北几十年来形成的国营企业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根深柢固,产品和资源长期地通过行政手段来平价调运,产业结构单一,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东北再度出现一系列问题。
文章质问:“东北号称苏式经济的最佳典范,修修补补下去,能有什么出路呢?国企一日不死,东北永无翻身之时。”
每经智库专家蔡慎坤亦撰文说,从国有企业性质来看,是全民所有,国企利润应该全部上缴,用到每个公民身上,但国企基本上把全民股东甩在了一边。所谓最赚钱企业,对老百姓来说,除了垄断形成的涨价风潮以及被掠夺之外,几乎没有给百姓任何回报。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说:“国企被认为是中共的执政基础,它在江泽民执政时期发展为垄断企业,成为中共掠夺老百姓和敛财的国家机器,民愤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