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施比受更为有福”、“助人为快乐之本”。宗教界普遍认同,例如:主耶稣应许说:“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前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Stephen Post)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测量表,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揭示了“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这些善行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全面提升。
哪怕对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的幽默表情,这些简单的行为,都会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加。
他们综合了四十多所美国主要大学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追踪的实验报告显示的资料,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集结出了一本书《好人有好报吗》。
人们善良的行为,比如赞美、宽恕、勇气、幽默、尊重、同情、忠诚等等,这些行为的付出显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正向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免疫系统就强健。
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
其实中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讲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澹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静”的意义很广泛,不是单纯的静止不动,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受到外因的冲撞时,能有豁达的心胸去包容、去体谅,而不是马上进入热战状态,唇枪舌剑一番。
现代也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可以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使得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从上述科学研究来看,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宣导的生命价值取向,而是整个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生存的规律;亦印证了医学古籍中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命自然健康,自然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