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当官 先做好人
2016-07-08
清人汪辉祖,字龙庄,又字焕曾,晚号归庐。萧山(今属浙江)人。
汪辉祖年幼时家境十分贫困,他的父亲汪楷一生不得志,但却十分注意对儿子的教育。有一次汪楷去广东谋生,年幼的汪辉祖同船相送。此时正值细雨如丝,绵绵不断。汪楷问儿子道:“你知道我这次外出是为了什么?”汪辉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父亲,汪楷道:“偌大年纪,还要去依傍在别人门下,这并非我的意愿啊!幸亏我现在身体还健,不趁现在谋点生计,恐怕你难以生活啊!”说着说着,父子俩一起伤感起来。
过了一会儿,汪楷随便抽出一段古文叫汪辉祖背诵。背完后,他问儿子道:“你说读书是为了什么?”汪辉祖答道:“为了将来可以做官。”汪楷一听,连连摇头,说:“你说错啦!做官当然也是读书的目的之一,但做官是不能够求得的。求当官未必能够做个好人;如果追求做好人,即使没有官做,也不失为一个好人。如果运气好,你将来做了官,那么一定要做好官,一定不能让老百姓唾骂,一定不能贻害子孙后代,这些你千万要记住!”
在那个时代,汪楷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们父子两人当时没有想到的是,汪楷此次出门以后,便再也没有能够回家,1741年1月31日,四十六岁的汪楷,客死广州。当时,汪辉祖年仅十一岁。
汪楷身后留下一妻一妾,妻子王氏、妾徐氏均是萧山人。汪辉祖是徐氏所生。丈夫死后,王氏、徐氏苦苦支撑著门户,艰辛度日。汪楷一死,一些债主便纷纷上门索债,王氏只好靠卖田和卖去自己陪嫁时的衣服等还债。
汪楷的弟弟很不成器,常跟嫂嫂要钱去赌博。有时要不到钱,竟以小辉祖为要胁持为人质,等要到了钱,才肯将汪辉祖放回家中。就是在这样穷困窘迫的境地中,王氏和徐氏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小辉祖的教育。有时教儿子读书,汪辉祖没有达到要求,生母徐氏手持棍棒,令汪辉祖跪下,接受教育、处罚,王氏在一旁流着眼泪加以教诲。到后来往往母子三人丢掉棍棒,流泪不止。家中穷极无食时,王氏和徐氏都声称身体有病,吃不下饭,将饭食省下来给小辉祖吃。
汪辉祖就是在王氏和徐氏这样的教育和爱护下成长的。长大以后,汪辉祖出去当县里的幕僚,主刑名之事。这时候,王氏谆谆告诫儿子道:“你父亲当年曾说过,人的一生最悲惨可怜的莫过于被关进牢狱中。所以他当年每惩处一人,就会好几天心中不快乐,说:‘他难道不怨恨被刑罚处置吗!’你出去当刑名师爷,应当懂得你父亲的宽厚之心。”
每天汪辉祖办完公事回家,王氏、徐氏必然要问儿子:有没有入人死罪?有没有破人之家?如果汪辉祖回答说没有,她们就十分喜悦;如果汪辉祖婉转告诉母亲,确有人被处死,因而导致家破人亡,但这是根据法律所不能免的。尽管如此,王氏和徐氏仍然从心里觉得难过,总是相对流泪不止。王氏尤其不喜欢说别人的过错。有时汪辉祖说起别人的过错,王氏便说:“只要你能不犯这样的过错就行了。这个人的过错跟你有什么相干?”不让儿子再提别人的过失。徐氏平时常穿布衣,亲自劳作。遇饥荒之年,每天亲自织一匹布换三斗米回家过活,即使身患疟疾也不肯停止。一床棉被盖了二十多年,却不肯换一换。
汪辉祖就时时处在这样的教育、感化环境中。父亲和母亲的教育,对汪辉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辉祖考中进士,任湖南甯远县知县。他为官廉洁平和,又十分熟悉史籍,断决案件往往恰当公允。另外他又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为老百姓着想,成为一个有名的良吏。当年他父亲汪楷教育他求做官、先要求做人,看来他是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将它贯彻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当年,王氏和徐氏努力督促儿子读书,使得汪辉祖后来成了一个学者,史籍中称他“博闻通识”。他长於姓名之学,著《史姓韵编》六十四卷,将二十四史中的列传、附传中的人物名,按韵目编排,便于后人检索。又有《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元史本证》等著作。还曾参与《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工作,曾采访遗书,得四千五百多种,撰写其提要,送呈纂修《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晓岚,得到纪晓岚很高的赞誉。另外,他也是清代的一个著名诗人。
(《清史稿·汪辉祖传》、《清史稿·汪楷妻王氏、妾徐氏传》)
来源: 陆义 责编: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