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纵谈:同中出异 熟里求新
2016-05-29
这种在构思角度上刻意运心,努力做到同中出异、熟中求新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很常见,历代吟咏杨柳的诗歌,多不胜数,单是借折柳以寄托离别之情的佳作,就不在少数。但由于诗人们能够不断变换构思角度,就使这类作品千姿百态,各具新意。请看下边古人写的咏柳诗:
一、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二、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三、唐彦谦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四、李山甫的〈隋堤柳〉:
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
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
背日古阴从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
年年只有晴风便,遥为雷塘送雪花。
五、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古人同是写杨柳,各抒胸襟异千秋。千首万言不重复,这就叫做诗坛创新的高手!
苏东坡有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美,寻求新的表现角度,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便是被人写过了的题材和主题,也依然能够做到:同中见异,熟中出新!
再请看现代一位新诗人写的〈变质脑〉,这也是老主题,新角度——
最关心
食品卫生的你
整天查看保鲜日期
但你头脑里产生的念头
是否早已过期
这卫生吗?
【笔者附言】食品过期,食之无益,人们很愿意把它抛弃;思维观念过期,用之无益,但人们却往往牢固地保留,不肯丢弃。这实在太不卫生了!这种不卫生的人中,可能有我,也可能有你,让我们共同警惕,以免脑观念过期!
来源: 庄敬 责编: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