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纵谈:苏东坡教子学艺
2016-03-28
苏过接受了他父亲传授的这一经验,认真实践,后来果然成为诗人兼画家,著有《斜川集》二十卷传世,被人誉称为“小坡”。
苏东坡教子成功的这一事实,证明了他的创作经验是正确的。特别是他所说的,作者为求神似,要把自己想像成描写的对象,做到移情入物,确属精湛深切,很有见地。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美学领域中创立了“移情说 ”,确有较大贡献。其实立普斯的“以人度物,物我交融”的观点,苏东坡远在十 一世纪就已经悟得,并有所阐述了。他不仅在给儿子传授经验时,谈到过这个见解,还在题咏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
“(文)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在这首诗中,苏东坡正确地总结了我国著名画家文与可的创作经验,记载了文与可作画时,移情入物、以人度物的真实情景,“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由于体物入微,使创作达到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而又形神毕现的妙境!
移情入物,就是作者把自身的情感,“经由某一种暗换,付予了自然界的对象”,使 “无情之物”呈现出“有情色彩”,以便达到写景状物栩栩如生的妙境,更加有力地感染读者。
宋代诗人黄鲁直的七绝:“故人去后绝朱弦,不报双鱼巳隔年。邻笛风飘月中起,碧云为我作愁天!”诗人与他的朋友,一年多来音信断绝,思念得好苦!以致在仰脸望天时,觉得碧云也愁眉不展,天空是满面苦情。其实,天空、碧云,本无所谓愁与不愁,只是诗人“移情入物”罢了。
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文艺无诀窍,倘有,则父亲是作家,父传子授,儿子也一定是作家无疑。那种一教而成,转手生效的创作诀窍,确然无有。但是话不能讲绝对了。一 般规律和基本技巧,还是有的。苏东坡所说的:观察仔细,想像具体,移情入物,形神兼备,便十分重要。苏过遵教而行,获得成功,也是事实。
苏东坡教子学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 庄敬 责编: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