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学生社交能力 美高中降低招收人数
2016-03-31
由于美国限制公立高中招收国际学生,造成私校高中的国际学生比例逐年升高,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激增。根据国土安全部的统计,2005年以来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成长近60倍,总人数达38,089人,95%就读私校高中。多数学校发现,还在青春期的中国孩子远赴美国读书,遭遇的主要问题不是语言障碍或者要习惯美式教学方式,而是如何融入美国同学生活圈的适应问题。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e)3月28日报导,国际教育研究所(IIE)高级顾问佩吉‧布卢门撒尔(Peggy Blumenthal)说,过去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认为美国教育很有吸引力,可为其下一代奠定未来职业生涯的良好基础,纷纷提前将孩子送到美国就学。这些能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孩子,正好能填补美国私校高中因学费昂贵而出现的招生空缺。
独立学校全国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Schools, NAIS)副总裁玛拉‧麦戈文(Myra McGovern)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到美国读高中,根据统计,该会招收国际生的会员高中10年来增长逾三成,由558所增加到740所。
中国学生的实际体验
美国私立高中也发现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课业上没有问题,但普遍有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的困难,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改善,会使中国学生未来无法在美国社会立足。
位于华府特区郊区的布利斯高中(Bullis School),2007年仅有2名中国学生,到了2015年增加到27名。来自北京16岁的利蒂亚‧洪(Lydia Hong)是该校的学生,2015年高二时当选班代表,是她从未想过的事。不过,她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同学一样,来到美国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障碍或者适应美式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融入美国同侪的生活圈。由于融入困难,多数中国同学选择与其他中国同学聚在一起。
帮助洪同学竞选班代表的托马斯‧柳(Thomas Liu),来自中国西南部的昆明市,他说刚来美国时,最大的困难不是课业压力,而是如何融入美国同学的生活,当时他努力看电视的足球赛,试着了解美式笑话,十分不适应。
柳同学的最亲密朋友是另一名中国留学生迈克尔‧刘(Michael Liu)。他们和其他中国同学的共同兴趣是玩多人对决的电脑游戏“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但美国同学喜欢玩的是“使命召唤”(Call of Duty)。
幸运儿交上知心美国同学
相对而言,布利斯高中的洪同学幸运多了。当上班代表后,她开始探索典型的美国高中校园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她要强迫自己参加学校的返校舞会(homecoming dance),还要去看足球赛。洪同学说:“我实在不懂足球赛的规则,在那里我只是和其他人一起尖叫及吃热狗,不过实在很有趣。”
另外,洪同学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原本的社交圈只有中国同学,后来她很幸运地遇上同校一名美国女同学玛姬‧惠特利(Maggie Whatley)。洪同学说,她注意到玛姬的那天,是因为玛姬身上穿的T衫上有她最喜欢的电视剧图片。
很快,这两名女孩成为好朋友,分享对奇幻超自然的电影及电视剧的爱好,几乎每隔一周与其他朋友一起度过一天。去年,玛姬感受到洪的思乡情,特地为洪举办温馨的生日派对。
玛姬说,她的美国同学像她这样与中国同学成为亲密朋友的实在不多,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在下课后,与中国学生互动。玛姬说:“我觉得很多人不和中国同学说话,是因为他们担心对方会听不懂,或者感觉不好或没有感兴趣的话题。”
洪说她很钦佩玛姬及她的美国朋友。她说:“在美国,我看到人们都有擅长的事物,有热情及兴趣。这是我在中国的校园生活所没有的体验。在中国,所有同学都是学习同样的事物,没有机会选择兴趣。”
由洪同学的生活体验,可以看到美国与中国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想要在高中校园建立友谊,主要阻力不是来自文化差异,而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友谊是可遇不可求的。
解决适应问题 私校高中决定降低中国学生人数
为了提升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部分美国私立高中决定降低中国学生的比例。NAIS副总裁麦戈文说,美国私立高中可以大量招收中国学生,但会降低中国学生的美式文化体验的机会,学校应该设定中国学生的人数限制,以达到适当的“健康组合”(health mix)。大多数私立高中打算将中国学生比例订在10%到15%之间。
位于康涅狄格州的伍德斯托克学院(Woodstock Academy)表示该校设定的中国学生占全校比例是8%到12%之间,该校在2009年只有3名中国学生,到现在已有90名中国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是9%,其中75%的中国学生是住在寄宿家庭,其他则是住在配有全职家长舍监的宿舍。
该学院招生主任艾米‧法夫罗(Amy Favreau)表示,中国学生非常用功读书,但她与同事要使尽力气帮助中国学生融入美国同学的社交圈,不断提醒中国学生要加入俱乐部,尝试新事物,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未来在美国大学或者美国职场必备的社交能力。
布利斯高中表示将中国学生的比例限制在10%。该校的招生副主任温迪‧斯特奇斯(Wendy Sturges)表示,在招收中国学生的过程有时并不顺利,曾发生透过电话访谈的学生,最后在入学时发现来的是别人。另外,该校虽然努力促使中国学生及美国学生的往来,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群聚在一起。
不过,也有学校是反其道而行,认为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反而可以帮助他(她)们走出自己的圈子。位于加州的阿罗约太平洋学院(Arroyo Pacific Academy)即是一例。该校目前有200名学生,70%是中国学生。
该校的招生主任罗伯特‧阮(Robert Nguyen)表示,六、七年前,学校只有5名中国学生,自成一个群体,没有和周遭的同学交往。现在由于人数增加许多,中国学生反而没有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勇于与他人以英语交谈,也不再羞于寻求美国同学协助。
不过,阮主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那么容易融入美国社会,有些中国学生,来自中国的富裕家庭,被送来美国读书,只是因为在中国没有竞争力,这些学生通常不把来美读书当做一回事,因此,来到美国后大多数时间在聚会或购物。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e)3月28日报导,国际教育研究所(IIE)高级顾问佩吉‧布卢门撒尔(Peggy Blumenthal)说,过去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认为美国教育很有吸引力,可为其下一代奠定未来职业生涯的良好基础,纷纷提前将孩子送到美国就学。这些能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孩子,正好能填补美国私校高中因学费昂贵而出现的招生空缺。
独立学校全国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Schools, NAIS)副总裁玛拉‧麦戈文(Myra McGovern)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到美国读高中,根据统计,该会招收国际生的会员高中10年来增长逾三成,由558所增加到740所。
中国学生的实际体验
美国私立高中也发现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课业上没有问题,但普遍有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的困难,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改善,会使中国学生未来无法在美国社会立足。
位于华府特区郊区的布利斯高中(Bullis School),2007年仅有2名中国学生,到了2015年增加到27名。来自北京16岁的利蒂亚‧洪(Lydia Hong)是该校的学生,2015年高二时当选班代表,是她从未想过的事。不过,她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同学一样,来到美国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障碍或者适应美式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融入美国同侪的生活圈。由于融入困难,多数中国同学选择与其他中国同学聚在一起。
帮助洪同学竞选班代表的托马斯‧柳(Thomas Liu),来自中国西南部的昆明市,他说刚来美国时,最大的困难不是课业压力,而是如何融入美国同学的生活,当时他努力看电视的足球赛,试着了解美式笑话,十分不适应。
柳同学的最亲密朋友是另一名中国留学生迈克尔‧刘(Michael Liu)。他们和其他中国同学的共同兴趣是玩多人对决的电脑游戏“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但美国同学喜欢玩的是“使命召唤”(Call of Duty)。
幸运儿交上知心美国同学
相对而言,布利斯高中的洪同学幸运多了。当上班代表后,她开始探索典型的美国高中校园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她要强迫自己参加学校的返校舞会(homecoming dance),还要去看足球赛。洪同学说:“我实在不懂足球赛的规则,在那里我只是和其他人一起尖叫及吃热狗,不过实在很有趣。”
另外,洪同学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原本的社交圈只有中国同学,后来她很幸运地遇上同校一名美国女同学玛姬‧惠特利(Maggie Whatley)。洪同学说,她注意到玛姬的那天,是因为玛姬身上穿的T衫上有她最喜欢的电视剧图片。
很快,这两名女孩成为好朋友,分享对奇幻超自然的电影及电视剧的爱好,几乎每隔一周与其他朋友一起度过一天。去年,玛姬感受到洪的思乡情,特地为洪举办温馨的生日派对。
玛姬说,她的美国同学像她这样与中国同学成为亲密朋友的实在不多,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在下课后,与中国学生互动。玛姬说:“我觉得很多人不和中国同学说话,是因为他们担心对方会听不懂,或者感觉不好或没有感兴趣的话题。”
洪说她很钦佩玛姬及她的美国朋友。她说:“在美国,我看到人们都有擅长的事物,有热情及兴趣。这是我在中国的校园生活所没有的体验。在中国,所有同学都是学习同样的事物,没有机会选择兴趣。”
由洪同学的生活体验,可以看到美国与中国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想要在高中校园建立友谊,主要阻力不是来自文化差异,而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友谊是可遇不可求的。
解决适应问题 私校高中决定降低中国学生人数
为了提升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部分美国私立高中决定降低中国学生的比例。NAIS副总裁麦戈文说,美国私立高中可以大量招收中国学生,但会降低中国学生的美式文化体验的机会,学校应该设定中国学生的人数限制,以达到适当的“健康组合”(health mix)。大多数私立高中打算将中国学生比例订在10%到15%之间。
位于康涅狄格州的伍德斯托克学院(Woodstock Academy)表示该校设定的中国学生占全校比例是8%到12%之间,该校在2009年只有3名中国学生,到现在已有90名中国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是9%,其中75%的中国学生是住在寄宿家庭,其他则是住在配有全职家长舍监的宿舍。
该学院招生主任艾米‧法夫罗(Amy Favreau)表示,中国学生非常用功读书,但她与同事要使尽力气帮助中国学生融入美国同学的社交圈,不断提醒中国学生要加入俱乐部,尝试新事物,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未来在美国大学或者美国职场必备的社交能力。
布利斯高中表示将中国学生的比例限制在10%。该校的招生副主任温迪‧斯特奇斯(Wendy Sturges)表示,在招收中国学生的过程有时并不顺利,曾发生透过电话访谈的学生,最后在入学时发现来的是别人。另外,该校虽然努力促使中国学生及美国学生的往来,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群聚在一起。
不过,也有学校是反其道而行,认为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反而可以帮助他(她)们走出自己的圈子。位于加州的阿罗约太平洋学院(Arroyo Pacific Academy)即是一例。该校目前有200名学生,70%是中国学生。
该校的招生主任罗伯特‧阮(Robert Nguyen)表示,六、七年前,学校只有5名中国学生,自成一个群体,没有和周遭的同学交往。现在由于人数增加许多,中国学生反而没有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勇于与他人以英语交谈,也不再羞于寻求美国同学协助。
不过,阮主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那么容易融入美国社会,有些中国学生,来自中国的富裕家庭,被送来美国读书,只是因为在中国没有竞争力,这些学生通常不把来美读书当做一回事,因此,来到美国后大多数时间在聚会或购物。
来源: 吴英 责编: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