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受教育?大卫·大众特·华莱士篇(中)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大卫·大众特·华莱士篇(中)

2016-03-06


前言: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想像,零星记载于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记》、《论语》和《孟子》、韩愈的《师说》。华莱士,美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二十五岁即崭露头角,三十岁出版的《无尽嘲讽》,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时代杂志》选为一九二三年以来的百大英语小说。过世后被人翻出不少未出版的作品,像是提名二零一二年普利兹奖的《苍白帝­王》,和在肯阳学院所作的毕业演讲。这场演讲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复活,演讲录音不断透过微博、电邮等方式在朋友之间私下流传。 ­出书之后受到更大注意,被列为《华莱士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历来最杰出的毕业演讲之­一。另外,他还在《滚石》、《网球》、《君子》等杂志写纪实报导,以及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撰写书评。他也在多所大学做过教授......谈到教育,谈到成年人的真实生活,每天不断重复­看似枯燥沉闷、恼人厌烦、倦怠挫败之事,­日复一日。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细微琐碎、令人颓丧的生活?他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如­何思考和选择?他觉得大家应该学习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思考内容­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和自觉有关。自觉于什么是真实及重要的,它­隐藏在我们周遭平凡无奇的景象之中.....下面让我们接着听他娓娓道来他的教育论:

很容易在类似标准的分析课上讲这个故事:考虑到两个人的两种不同的信仰模式,以及两种不同的、从经验里建构意义的方式,同样的经历对于两个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意义迥然不同。因为我们看重信仰的宽容度和多样性,在我们的文科分析中,就不愿宣称某人的诠释为真,而另一个人的为假或错。这没问题,只是同时我们无法停止谈论这些个人的模式和信仰从何而来。我的意思是说,它们来自这两个人内部的哪儿。就好像一个人对于世界最基本的定位,及其经验的意义,不知为何就是难以改变的,像身高或鞋的尺码;抑或自动地被文化所吸取,像语言。就好像我们如何建构意义实际上不是一种私人的、有意的选择。还有,所有那些关于傲慢的事。那个没信仰的人全然肯定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即路过的爱斯基摩人与他求助的祈祷有关。对,也有许多有信仰的人,他们好像同样傲慢,对他们自己的诠释深信不疑。他们很可能比无神论者更可憎,至少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但有信仰的教条主义者的问题与故事里的无神论者如出一辙:盲目的确信,一种渐渐变成牢狱的成见,这牢狱如此绝对,以至于囚徒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关了起来。这儿的要点在于,我认为这一部分教会了我,如何思考究竟意味着什么。稍微不那么傲慢一些。有那么一点点对于自我及确信的批判意识。因为绝大部分的、我倾向于自动确定的东西,其实,是完全错的,被蒙蔽的。我吃了一番苦头明白了这点,我想你们这些毕业生们也会。

这儿我举个我自以为然的东西其实错得离谱的例子:我自身直接经验里的一切都让我深信我是宇宙的绝对中心;最真实、最生动、最重要的存在。我们很少想到这种自然的、基本的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在社会中它如此令人反感。但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几乎一样。这是我们的默认设置,在出生之时起便植入我们身体。想想这个:没有任何你拥有的经验,你不是它的绝对中心。你所经验的世界,在你前面或在你后面,在你的左边或右边,在你的电视或你的显示器上。诸如此类。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必须以某种方式传达给你,但你自己的却那样直接、迫切、真实。

别担心我会就怜悯或他人为导向或所有所谓的德行来一番长篇大论。这不是一个有关德行的问题。而是关于自我选择去做一些工作,以某种方式改变或摆脱自然的、难以改变的默认设置,这些默认设置深而真实地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自我的眼光来看待并诠释一切。能够像这样调整他们自然的默认设置的人通常被描述为适应性强的,我要告诉你们这不是一个偶然的词。考虑到这儿主导的学院背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调整默认设置的工作里有多少部分需要真正的知识或智力。这个问题相当吊诡。很可能学术教育最危险的部分——对自己而言最不危险——就是它使我倾向于把事情过分理智化,迷失于脑中的抽象论证,而非关注正发生在我眼前的东西,关注正在我内部发生的东西。

四 真正重要的那种自由,意味着专注、自觉、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诚地关怀他人,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人牺牲奉献。
和这种自由相对的,则是没有自觉、默认设置、永无止境的激烈竞争,始终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拥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提醒自己走出思维定势的泥沼。同时,我们要学会给身边人更多的空间,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正在面对怎样的困苦。和这种自由相对的,则是没有自觉、默认设置、永无止境的激烈竞争,始终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拥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

五 日复一日的真实含义
我相信你们现在都明白了,不被你自己脑子里持续的独白所催眠(或许现在正发生)、而保持警觉和专心是极其困难的。我自己毕业二十年后,才渐渐理解,文科教育是教你如何思考这陈词滥调实际上简略地表达了一个深刻并严肃得多的思想:学习如何思考,实际上意味着学习如何对你怎样思考及你思考什么施加控制。它意味着足够清醒和自觉地选择你关注什么,选择你如何从经验中建构意义。因为假如你不能在成人生活中施加这类选择,你就会被完全打败。想想那个老掉牙的格言,思想是个好仆人,却是个不好主人。这,就像许多陈词滥调一样,表面上没有说服力,不令人激动,其实却道出了一个伟大的、重要的事实。这一点也不偶然而我认为教育真正的、靠谱的价值应该在于:使你舒适、富足、可敬的成人生活不致变得死气沉沉,变得不受意识控制,在日复一日间变成你大脑和默认设置的独一无二完全孤独的奴隶。那听起来像夸张,或抽象的废话。让我们具体点。明显的事实是你们这些毕业班学生对于日复一日,究竟意味着什么还一无所知。碰巧那就是无人提及的美国成人生活的大部分。这样的部分包括厌倦、惯例和小挫折。在这儿的家长们和长辈们会再清楚不过地明白我在说什么。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