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钮琇在他的笔记《觚賸续编》(觚賸,音同“孤剩”)中记录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龙溪县(现福建省漳州市附近)的一个老农黄中。有一天黄中和儿子两人操著一艘小船,到漳州东门买粪,用来肥田。这父子俩吃过饭后,就进到泊船码头旁边的厕所去担粪。两人一进厕所就看到一个腰包,便把它带回船上。
回到船里,黄中把腰包解开一看,里面竟是六十两黄金!黄中就很严肃地对儿子说:“这肯定是有人上厕所时遗失的。富贵的人,往往不会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腰上;如果是贫困的人,那这些黄金就是救命钱,我们怎么能据为己有呢?我要在这等著失主回来。”
儿子听了很生气,就与父亲争执起来,认为父亲太过古板迂腐了。但说半天父亲还是不听他的,就生气地回家了。黄中见儿子走了,就把腰包藏好放在船尾,自己抱著竹篙等待失主回来。
腰包里的救命钱
过了很久,老远地见到一个人狂奔而走,神情紧张地到厕所里查看。黄中见他情状惨迫,连忙上前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
那人说:“我的父亲被山贼诬赖,对官府说家父是他们的同伙,结果家父就被关入监狱。幸亏有乡亲们作保,州守才许诺以一百二十两黄金为保释金。我已经把家里的房子和田地都卖了,又向亲友借了钱,才凑齐了六十两黄金。因为州守说先缴一半也可以,等家父释放后我再慢慢凑齐。”
“所以我把黄金包好缠在身上,匆匆地赶去州里。谁知走到这里时突然想上厕所,就把腰包解了下来,由于心焦意乱,竟把黄金弄丢了。我死不足惜,可我的父亲怎么办啊!”说完,泪如雨下。
黄中再仔细地问他黄金的数量和腰包的颜色,果然与捡到的那个腰包相符,就安慰他说:“黄金都在我这,我已经等你很久了。”说著就把腰包原封不动的还给他。那人惊喜过望,为了感谢,便想把十两黄金送给黄中。但黄中婉言谢绝,说:“我要是有贪心的话,又怎么会放弃那六十两黄金,而来接受你这十两黄金呢?”说罢,挥手撑船而去。
老天爷赏赐一口“瓮”
黄中撑船行至半路,突然风雨大作,只好先把船停在一座荒村旁边。这时,村岸被雨冲洗,轰然而崩,从中露出了一口瓮,瓮上有锡纸封住口。黄中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只想著拿回家当储米缸。但这口瓮实在是太沉了,黄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抬到船上。过了一会儿,雨霁风和,月悬柳外,黄中撑著船慢慢前行,回到家时已经半夜了。
谁知黄中吃了闭门羹,原因是他儿子向母亲告状。他老伴听了儿子的话,就故意关门不让黄中进去,任由他怎么叫唤就是不开门。黄中没办法,只好哄他老伴说:“我船上有一个沈甸甸的宝瓮,里面可都是宝贝!”老伴一听,赶紧和儿子开门跑到船上,往瓮里一看,可把大伙给惊呆了:月光照在瓮上,像雪一样光亮,用手一掬,瓮里满满的都是白银!
黄中恍如梦中,一下没反应过来。结果黄中的邻居隔著苇墙,大半夜的听到黄中夫妇俩在窃窃私语,听得清清楚楚。于是第二天,邻居就以黄中擅自发掘别人的私藏为由,报告官府。
龙溪县令就把黄中抓来问。黄中无所忌讳,把自己还了黄金获了白银的原由说了一遍。县令听完后,感慨的说:“为善者食其报,这可是天赐的,难道别人能管得著吗?”于是县令命人把那个告状的邻居打了一顿,把黄中释放回家。
此后,黄中迁家入城,终享富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守住善念就会得到福报。故事中的老农虽然家境贫困,但在六十两黄金面前仍然能守住善念,真是难能可贵!
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因为那时候的人整体道德水准较高。但随著历史的发展,人类整体的道德水准在急速下滑,在加上传统的道德观被摧毁后,社会上拾金而昧的人越来越多,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只有回归传统,道德回升,人心向善,才能够重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景象。
(事据《觚賸续编》卷三‧事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