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做人趣谈(二) 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
2017-02-06

从最近的作文中,王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空发议论,写一篇八百多字的短文,也总离不了“他的品质多么高尚,他的胸怀实在宽广”,“这种精神非常动人,这种风格值得发扬”等等这样的话。开头也讲,结尾也讲,中间没有多少笔墨是写具体事实的。问了几个同学:“为甚么要这样写?”他们都回答:“为了突出主题,点明中心思想。”

这就意味着,有不少同学,还没有真正懂得:一篇记叙文的好坏,关键并不在于把你的主题思想喊了几遍,点了几次,而在于你的文章本身所记叙的事实,所写的人物,能不能有力地说明某个道理(中心思想)。如果它本身足以说明某个道理,即使你不强调指出某个道理,读者看了也自会明白;如果那事实本身,尚不能说明某个道理,你纵然反复强调那个道理,读者仍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为了讲清上述的写作知识,王老师讲了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诗人,收了三个学生。他培养学生写诗,非常认真细心,教学方法也很灵活。有一天,他买回来一幅题为〈古松图〉的画。将它悬于塾中粉壁上,叫学生们写诗赞画。并说明:“谁的诗写得最好,就将这幅画送给他,作为奖励。”学生们竞相试笔,都想得中魁首,赢得这幅画。

学生甲最先完卷,他兴冲冲地把诗卷交给老师。老师一看,写的是:
这幅古松画得真,
活树对它让三分。
确是人间无价宝,
果然世上妙丹青!

老师看了评道:“这只是在字面上,说『真』夸『妙』,算不得好诗。”甲只好扫兴而退。

学生乙见甲诗落选,心中暗喜,便把自己的诗卷呈上,暗想:“老师一定会看中我的。”他写的是:
这幅松图画得好,
劲干铁枝多夭矫。
林中佳质无过此,
寻遍天涯也难找!

老师看后说:“第三、四句,说画中之松比林中之松为美,立意略高一着,但仍属浅露之作。”乙也大失所望而退。
再看学生丙写的诗卷,只见他这样写道:
烟墨一螺香一柱,
画出长松邀云雾。
月明老鹤忽飞来,
踏枝不着空归去!

老师看罢,甚为欣喜,振笔批赞道: “既不道『好』,又不夸『真』;鹤来欲踏,此即传神!”便把那幅〈古松图〉,独独奖给了丙。

从上述“三人赛诗争画”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艺作品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事理,而不是直接地陈述观点的。学生甲和学生乙,他们的诗之所以未被老师选中,就是因为他们都只是在字面上,赞美那画“真”、“好”,并没有生动具体地写出那画怎样的好,如何的真。而学生丙,则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写一只“有经验”的“老”鹤,在月明之夜,误认墨松为真松,向画中古松飞来,正要落枝歇脚,却不料一脚踏了个空!如此着笔,便把这幅〈古松图〉逼真动人的高超技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写作文不是喊口号:

记叙文写作方面的高手,善用形象,以活生生的图景来抒情叙事,表明爱憎。而不善于写作的人,却喜欢“直着脖子喊街”,口号迭出,标语满篇,以抽象的论断,来取代形象的描绘。那结果,自然不能不落入下乘。

张小菊说:“我明白王老师的意思了。比如我要写『奶奶勤劳俭朴』,就应努力写出奶奶勤劳俭朴的典型事实,使读者心领神会,并受到教益和启发。我们写记叙文,要让事实说话,要让形象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有感染力、说服力的。”

王老师听了十分高兴。最后又补充说:“当然,在记叙文中,也不是绝对不准发议论。有的文章,夹叙夹议,有助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文章,在关键之处,议论几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这样的议论就是可取的。但是,记叙文总归是记叙文,如果你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却想靠几句议论来引起读者兴趣。那就好比你做了一桌并不好吃的饭菜,却硬说这饭菜十分味美可口,硬逼着客人把它们吃下去,并要客人夸你的厨艺水平高,这是不会使客人感到愉快的!”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付出幸福 才会幸福!

    下一篇: 三个故事告诉你 老虎为何能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