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化
-
史海
还原秦始皇“焚书坑儒”真相
后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书坑儒”,并将其当作秦始皇残暴,毁坏历史、文化之所谓依据,不知真正准确史实。为正视听,还原历史真貌,本节将细述“焚书坑儒”史实、原委及意义。
“焚书坑儒”实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思想、保护神传正统文化、正道修炼而采取之两项重大措施。春秋战国时,人类历史文明步入新阶段、出现后世所称“诸子百家”之时代。此时诸侯纷争,战乱不断,思想文化却是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纷纷出世。仅从学派来讲,就有所谓“九流十家”。其中有开启文化、丰富人类思想内涵者的神传文明,亦有与此对立破坏神传文化者。因相生相克之理,必然出现鱼目混珠、正邪同在,其中良莠混杂,真假难辩。
焚诸子百家之莠垢
秦始皇虽然武力征服了六国,仁慈所致,并未赶尽杀绝,六国中妄图恢复过去势力者大有人在。利用思想、文化干扰,欺诈、行骗、诋毁新政、干扰正道,以至复辟,则是秦始皇面临之严峻考验。保护正统文化、统一原六国民众文化规范势在必行。
秦始皇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所谓焚书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八年间,从六国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献。同时征聘七十多位学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两千余学生于博士官之下,命为诸生。对古典文化清理甄别,去伪存真,保护正统文化。
秦始皇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秦始皇对诸位博士优礼备加,“尊赐之甚厚”(《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废郡县,立分封,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是让始皇回复六国之古,借古讽今,诋毁秦始皇新政。
始皇命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词,上书皇帝曰:“过去天下散乱,没有能统一之者,所以诸侯并起,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
从李斯上书可知,当时秦国所有书籍,包括明令烧毁者,在朝廷中都留有完整备份。宋代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若想查询、研学,政府及博士手中都留有完整档存。
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统一前列国史记及百姓私藏《诗》、《书》与百家语。至于秦国史书、博士官珍藏图书与百姓家藏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务必在三十天以内上交处所官府焚毁。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等。
中华舞台乃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众生。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改天换地, 必然带来全新文化。
而“诸子百家”中之莠垢被一些别有用心之方士、术士及六国贵族故臣等用作复辟六国、扰乱新政、干扰人正念之工具。秦始皇焚掉诸子百家莠垢,保护了正统文化。
坑骗人欺世之术儒
秦始皇焚书后一年,又发生后世所谓之“坑儒”。这两个事件,看似不同,却有联系,依然要归结到当时一些所谓“儒生”。这帮“术士、方士、腐儒”并非仅宣传某种思想,他们所作所为是权力诉求,为恢复其旧国势力。当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时,并未遭到坑杀。可见秦始皇当时只是禁止其言论,而未采取行动。直到这些术士、方士及腐儒们被证实以方术行骗,并诋毁新政,才惹得始皇大怒,将那四百六十七个“术士、方士及腐儒”坑在咸阳。
事件由两个方士畏罪逃亡引起。秦始皇不仅自己修炼、养生,对方术和方术之士也十分尊重,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神仙、真人、长生修炼之理。一些方士、术士,如侯生、卢生之徒,打着为秦始皇采药炼丹、寻觅仙方为名,挥霍钱财,屡次行骗。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侯生、卢生见骗术败露,密谋逃亡。逃亡之前,《史记》中记载,侯生、卢生非议始皇,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诋毁、谩骂秦始皇。
始皇知道后大怒:“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修炼归真乃人生目的,以方术骗人,使人对修炼回天失去信心,是对人之最恶毒最根本的伤害,天理不容。秦始皇严厉惩罚以方术骗人行诈之术士、腐儒,“以惩后”,是为了警戒世人,亦是在保护人之根本。
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究其原委,“坑儒”,就是对骗人、骗财、扰乱新政等术士、方士及腐儒之一次清除。汉代王充对“坑儒”有如下看法:“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秦始皇“焚书坑儒”清理了百家纷扰造成之思想文化莠垢,清理了一批骗人行诈之术士腐儒,让正统文化得以流传于后世而绵延不绝,大功不可殁也!
如果是神创造了人类,那么就可能会让神下世讲道、传法、度人,传给人类各种文化,如军事、兵法、音乐、医学、艺术,及各种技术、工艺等等,也安排了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非只秦始皇果断清理污垢,后世明君、贤王也都如此。这是历史之必然。
完成使命,退出舞台
统一天下,为人间正道扫除屏障、奠定千秋大业,秦始皇完成本朝使命,至此已届圆满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中华神传文化等著翻开新篇章,确立外儒内道之正统地位,一代新天国众生正等待来神州大地结缘,演绎新一朝文化。
民间早有预言说:“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仙逝于三十八年七月(公元前209年)第五次东巡途中。三年后,秦朝结束。而后, 风云又起,战火再燃,楚汉相争,群雄并立,下一台历史大戏以中华兵圣韩信迎战一向英勇无敌之西楚霸王项羽而掀开帷幕。
秦始皇以风卷残云之势,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年争战,一统中国。这段历史教导世人如何主持正义、敬天尊道、处理纷争,并告诉人们:天意不可违!修身归真人之文化和希望的神传文化,试图毁坏此一希望者,必受罚。
秦始皇顺天时、应地利、符人和,治百乱于一瞬,为华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是雄才大略、胸襟非凡之千古一帝,其仁慈宽容、待人以诚,远超一般帝王。
秦始皇灭六国、改体制、筑宫陵、建长城、修水道,虽然合天意、利文化、福万代,却不免触动很多世人之利益。自然会有人因亡国之恨,或因私利之怨,而利用一切借口歪曲事实,甚至编造故事、写书诋毁,污蔑、咒骂他。后世有些人,或因不明真相,或需借古讽今,往往又会重复那些歪曲、诽谤之词。久之,“秦始皇”在有些后人眼里遂成“暴君”之代名词,“焚书坑儒”亦成了“毁坏历史、文化”之代名词。实非真史实也。
结语: 顺天而行 丰碑永存
秦始皇治百乱于一瞬,结束几百年之战乱,“兵征天下,王者治国”,立大秦之一统江山,创神州第一“皇权”。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并未马放南山、兵器入库,而是继续南征北讨。融百越、开疆土、阻匈奴、建长城,保护、光大中华神传文化;废分封、置郡县,筑百世皇朝之基石;行同伦、书同文,修千年文化之体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整治民风,教化众生;封禅敬天;身体力行,洪扬修炼。焚诸子百家之莠垢、坑骗人欺世之术士;将春秋战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山河收拾得整整齐齐。
秦始皇雄才大略,在历史上创下了无数第一,树下无数丰碑。“千古一帝”称号,当之无愧。
仁也罢,暴也罢,始皇帝风卷残云扫六合,震古烁今。成也罢,败也罢,始皇帝入海求仙寻长生,流传古今。自古多少事,尽在安排中!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1.春秋李耳《道德经》2.春秋左丘明《左传》3.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4.明冯梦龙《新列国志》 5.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6.汉刘向,《列仙传》7.晋皇甫谧,《高士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