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速成》形形色色的古瓷底足真伪(二)
2015-07-19
火石红揭秘  

在鉴定瓷器中经常碰到“火石红”的问题。因为 从西汉原始瓷及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古瓷实物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火石红” 。

 一、火石红概况

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商代开始即生产出烧结温度在1150℃~1200℃左右硬度高吸水低局部施釉的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晚期已经能用1200℃~1330℃的高温烧制出硬度更高吸水极低的瓷器,从此以后到现在历经2000多年。综观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实物,结合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和自己的实物收藏,火石红现象的出现是从宋代开始明显到了元代较为严重,主要出现在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部分器物上,此后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火石红现象或多或少都有出现。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而同步并行的。胎釉制作工艺走过了由粗到细、到精这样一个过程。唐代以前中国陶瓷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同一窑口胎质釉质都比宋代以后粗松许多,大部分器物都施釉不到底,多数器内不施釉。而宋代以后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进步胎质釉质都开始比较精细,施釉方法也逐步改进,大部分采用全器挂釉。到了元代由于受蒙古民族豪放意识的影响,制瓷工艺也有所变化,大部分窑口的制胎都注重胎厚体重,古瓷上的火石红现象也由唐代以前的难以找到、宋代的开始出现,到元代的比较常见,特别是元代龙泉窑把火石红现象运用到器物的装饰上,成为一大特色。从以上各历史阶段火石红现象情况分析,生产工艺的变化与火石红产生有极为重要的直接关系。

 二、火石红生成

 1)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原理过程:
古瓷火石红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看不见摸不著,是一个很神秘的变化过程,只能根据已知的许多现象做出慎密的分析推理。陶瓷的坯胎在入窑烧制时必然含有微量的水分,水在高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分解为细小的水分子,并开始向能够通透的部位游离溢散,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烧制的是不施釉的陶胎或粗瓷胎,由于胎质粗松、通透性好,水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即能通过胎体表面分散消失,由于水分含量少,排出的太分散,瓷或陶胎体内虽然含有矿物质,但是在没有足够水分携带的情况下无法排出到体外或排的量太微小了、太分散了,达不到能够显示出让人看到比较醒目的火石红颜色,这就是陶胎和粗松瓷胎火石红现象不明显的原因。但是,如果烧制的是胎质比较致密的瓷胎,胎体内外全部施釉,在烧制的过程中,因釉质粘稠致密程度比瓷胎更高,水分子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子只好向就近的胎体缩釉点、气孔、胎裂空隙、釉薄部分少量疏散逸出,最后大量的水分子都沉集到无釉的底足部位,由于密度大、浓度高,重新形成液体水分,从底足胎釉交接部位渗出,如果是无釉的砂底,则从砂底上分散溢出。马广彦先生在《古瓷火石红辨》一文中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散场效应”比较恰当生动。最终水分子从胎体中任何部位流出的量和浓度的大小与出窑后火石红颜色的浓淡变化是成正比关系,排出的水分少,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少,排出的水分多,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多,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实物上能够看到的缩釉点、气孔、胎裂孔隙,釉薄处火石红颜色较浅淡,露胎砂底火石红呈弥漫的散状分布,底足胎釉交接部位火石红呈浓重的环状渗出,这就是火石红现象生成最真实的终端展现。那么火石红颜色变化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应该在窑温逐渐冷却的过程中逐步变化形成的,在出窑时已经定形。

2)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内因物质因素和外因其它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火石红生成的内因物质因素主要是水和矿物质,二者缺一不可。所含矿物质种类不同,含量浓度高低,可以直接关系到火石红颜色变化的不同,这也是各个不同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所出现的火石红颜色有所差别的原因所在,因为它胎体内所含的矿物质不完全一样。但是不管含有哪一类矿物质,在没有足够水分的情况下,火石红是不能生成的。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其它因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先天变化因素,即高温因素。在烧制过程中,通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使胎体内的水分和矿物质熔化在一起流散出体外,冷却后生成火石红。二是后天变化因素,即自然氧化老化因素。瓷器烧成出窑后,先天已经生成的火石红,经过长期的冷、热、风吹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发生一定的氧化、老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很细微,需经百年、数百年,才能用肉眼观察到,年代越久变化越大。

三、古瓷底足火石红鉴别

1)江西景德镇窑:从唐开始一直到现在。同为景德镇窑口,宋代以前没发现有火石红现象。从宋代开始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增多。
从景德镇窑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火石红颜色变化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A、宋代和元代器物上的火石红颜色比较相近,浓者呈褐色,较淡者为褐红色或褐黄色。
B、明代宣德前后浓者呈褐红色,淡者呈褐黄色。
C、明代中晚期正德前后,浓者为较浓重的橘红色,较淡者呈黄褐色。
D、清代中早期,浓者为较鲜丽的橘红色,或黄褐色,淡者呈淡橘红色或橘黄色。
E、清晚期至民国,浓者为淡橘红色,淡者为桔橘黄色或土黄色。
F、现代瓷器上的火石红,浓者呈飘浮的土红色,淡者呈飘浮的土黄色。

从明、清景德镇官窑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景德镇窑从明初设官窑以来,到清末结束,有二十七任皇帝登基坐殿,历经540多年,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跟随着皇帝的更换而变更著年号,变更著写款,同时也根据社会的安定情况乃至经济的兴衰变化而发生一些工艺方面的变化,其生产的大量官窑瓷器上的火石红现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上的变化而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明代早期宣德期间因普遍胎厚体重,多数器物上存有火石红现象,但宣德同期盘、碗一类的薄胎器火石红现象比较少见或极轻微,同为明代早期并且早于宣德的永乐期间因烧制的器物普遍胎薄体轻,火石红现象普遍少见,但永乐同期少数厚重大器也有火石红现象。

2、明代中期成化期间所烧器物普遍胎薄体轻,火石红现象极为少见(除了成化大盘人为刷制的米糊底),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因普遍胎体比成化厚重,火石红现象比成化偏多。但是同样是成化期间个别厚胎大器也有火石红现象,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薄胎器也少见火石红现象。

3、清代官窑早、中、晚三期大部分盘碗一类的薄胎器普遍见不到火石红现象,除了少数厚胎大器偶有发现,但总体看早期康熙期间和晚期光绪期间的厚胎器上比较多见一些。

从明、清、民国景德镇民窑器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从明初到民国末年,历经580多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景德镇民窑烧制的瓷器遍布全国各地,也遍布世界各地,在全世界都遗存有各个时期的传世实物,从实物上观察到的火石红现象看,存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明初到民国景德镇窑所烧制的厚胎大器上几乎都普遍有程度不同的火石红现象。

2、从明初到民国景德镇窑所烧制的薄胎小器上火石红现象仍然存在,但比较轻微。

3、从元末明初到民国有少量景德镇民窑器虽然胎比较厚,但胎质比较粗松一些,或器物内壁不施釉,这类器物上也少有火石红现象或极轻微。

从明初到清末景德镇官窑和民窑比照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1)从明初到清末景德镇官窑和民窑,因在相同的时期官窑和民窑在生产工艺上存在精细轻薄和粗糙厚重的差异,其结果是同类器相比,官窑火石红现象比率低,民窑火石红现象比率高。

2)龙泉窑: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比肩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至清代逐渐衰落,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从宋代开始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尤重。至明、清逐步减少。同为龙泉窑口,元代火石红现象最为严重。

看龙泉瓷器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怎样,釉色都较纯正,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同样是垫圈和垫饼,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采用垫饼垫烧的方法,由于胎薄釉厚,圈足直接放在垫饼上垫烧,极易变形,因此,这一时期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仿龙泉窑的产品,一般只参照图录,很少见到实物,而伪品往往在这些细节部分露出破绽。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伪者或淡或深,深色为烧前有意刷制。

3) 吉州窑: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南宋,元末停烧。因江西吉安永和镇在隋至宋属吉州,故得名吉州窑,又称“永和窑”。烧瓷品种繁多,有青白瓷、青瓷、黑瓷、酱色釉瓷、绿釉及白地黑花等。吉州窑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同在江西省内,吉州窑火石红现象较轻微。从宋代开始有少数器物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继续(比较轻微)。

四、注意事项

现在新瓷器上能够烧制出火石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还没见到烧出底足环状渗出的火石红实物,但这也并非难事,因此在购买藏品时切莫过分迷信火石红特征,应该全面的综合分析判定,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也不用大惊小怪,虽然目前已经能够烧制出火石红,但是造假者永远也烧制不出与古代某个特定年代完全相一致的真火石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古瓷火石红有先天定形的因素,也有后天变化的因素,它的这种后天变化与古瓷的胎釉、釉光、釉彩的自然氧化、老化是同步一致的。造假者不管手段多高明只能造出假古瓷,永远都造不出真的古瓷,只要多学习,深研究,多看实物,提高识真鉴假的眼力,仍然能够在假多真少的古玩商潮中弃假拾真。
    来源: 网络 责编: Lisa

    上一篇: 《鉴定速成》形形色色的古瓷底足真伪(三)

    下一篇: 《鉴定速成》     古瓷底足鉴别   (一)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