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速成》 古瓷底足鉴别 (一)
2015-07-19
近来,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的古瓷赝品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面对赝品泛滥,鉴定古瓷真伪成为收藏的重中之重。

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如何鉴定古瓷的真伪呢?鉴定古瓷的真伪,要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认款式,要了解各窑口的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华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其突破口是什么呢?专家们都知道, 底足是关键。因为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可以见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

“棕眼”,宋金元明各朝各代差不多所有窑口的瓷器都有“棕眼”,民窑的更是特别明显。    康熙时底釉处往往也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金代的瓷器底足中心几乎都有“乳突”,元代“乳突”也很明显,明早期“乳突”较大,洪武中期以后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在明末清初“跳刀痕” 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来源: 网络 责编: Lisa

    上一篇: 《鉴定速成》形形色色的古瓷底足真伪(二)

    下一篇: <火眼金睛>   唐代玉器鉴定 (45)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