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距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2015-10-23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的总部。(网络资料图片)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0月22日发文指,中国经济放缓,全球股市汇市动荡令投资者对中国发生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的恐慌情绪蔓延,人民币大幅贬值最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英国《金融时报》10月22日发表署名桑言的文章,作者,《中国距离金融危机有多远?》。文章说,尽管中国正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8、9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处于荣枯线下,让三季度中国6.9%的GDP增速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全球股市和汇市动荡,说明投资者看空中国,对中国发生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的情绪仍在蔓延。从房地产投资数据而言,2015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路下跌,1-9月累计增速已从年初的10.4%降至2.6%,连续两个月度增速为负。房地产开发投资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幅度继续拉大,逐利资本正在抛弃这个曾经遍地黄金的行业。一些地区的情况更糟,如辽宁、黑龙江、内蒙古1-9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4.6%、-22.0%和-18.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程晓农就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潜在的金融危机表示:

《金融时报》的文章表示,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还可控,但中国地方债违约风险加剧。房地产投资需求下降,真正威胁的是政府债务。单看中央政府,如克强总理所言“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2015年1-9月累计中央本级税收收入已达5.2万亿,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只有1.8万亿,保守估计全年盈余在4万亿以上。地方政府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以2013年6月数据看,18万亿的地方债分散在省级、市级、县级、乡镇,其中70%在市县。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收入还抵不过运营成本。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根本收不抵支,2013、2014的缺口高达5万亿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脱困,土地出让的丰厚收益主要来源自房地产业,房地产用地在面积上仅占土地供应的1/4,但价格却远远高于工业用地。以广东省为例,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50%。由于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信托融资占比高达75%,如果国家不再为地方政府提供信用背书,债务违约一旦发生,其范围之广、时间窗口之集中,将对金融系统和社会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程晓农也指出,中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早已出现,只是中国政府靠各种手段把它转嫁给老百姓:

文章还指出,中国地方经济已经失去发展动力。放宽视角来看,一旦地价进入下降通道,则新建房屋售价降低,去库存压力会带动存量房、二手房价格齐跌,眼下正值恐慌时刻,极有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引发抛售狂潮。中国地产市场的暴跌比股市要恐怖的多,和股市融资盘不及市值的10%相比,房地产业的杠杆率高达3-5倍且房产的变现能力差得多,大规模的开发商倒闭和购房者断供,将导致银行和民间借贷市场危机,并经由上下游产业链引起实体经济大动荡。

文章说,中国经济是否能重回增长轨道,取决于人民币能否保持稳定。中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五连降之后,9月份已降至3.5万亿美元,特别是8月份比7月份直降939亿美元,一度引发汇市大震。外储流出中的相当一大部分应属热钱。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一波又一波押注人民币升值的资本在股市和房市中累积的数量是一个不可知的黑洞,在贬值预期下热钱将加速撤离,完全有可能引发房价崩塌,潘多拉之盒就此打开。

程晓农就此表示:

文章认为,人民币大幅贬值最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假若汇市稳定,房价不至于暴跌,那么风险敞口最高的是地方政府债务。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根植于地方,10余年过后,房地产开发带动下土地财政支撑的地方经济增长模式已是穷途末路,财税改革势在必行,留给中国中央政府的时间并不充裕。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中信集团被点名巡视 曝刘乐飞已遭内控

    下一篇: 财政若吃紧,汇率及楼价会去哪儿?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