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国际新闻
中国叫板日本?还没吃饱就撑着了
随着中国农历新年的结束,微信朋友圈里,到处充斥着工薪一族对于小长假结束的留恋,以及对即将上班的“死的心都有”的抱怨。
这个羊年的过年,中国人过得很开心、很祥和,外国人也很帮忙。世界没有发生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相安无事,朝鲜也没有象前年过年那样进行核试验,就连安倍也很乖,没让中国人烦心。一切都是静静的,一切都等待着,让中国人先过完年再说。
若硬要说有什么正经新闻,《狼图腾》的上演及其掀起的风波,以及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日本的疯狂购物,恐怕是人们为数不多关注的焦点了。
我今天不想谈《狼图腾》,虽然这一影片和同名小说走红的背后,有许多可以解读的文化和民族集体心理因素,我也会专门撰文评论。我今天只想谈谈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疯狂购物。
老爸打架,儿子买米
从表面上看,中国游客的日本疯狂购物,本身无可非议,它折射的是中国经济蓬勃向上的事实。用通俗的话说,如果没钱,哪还能出国购物,更何况疯狂购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游客走遍世界的背后,也是这个逻辑。
据报道,早在中国过年开始前,日本的商家就做好了准备,准备大赚一笔。经济和市场规律使然的背后,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非议。
如果我们把眼光从日本商家与中国买家之间的良好互动上移开,移到钓鱼岛前沿,移到中日之间似乎箭在弦上的军事冲突(注:至少媒体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这样),那么我真的虔诚地希望,中日之间少展示点肌肉,多做点生意,就象我的一个朋友说的那样,买着买着,有能力一直买,最后啥都有可能。
但这只是天真的愿望而已。中日之间“经济线”和“军事线”长期以来,就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平行线,互不打扰,也互不施加正面影响。就象两个在大街上挥拳相向的男人,私底下生意做得好得很,或至少他们的儿子互相生意好得很,这多少让人有些感到黑色幽默的成分。更高级的黑在于,两边的儿子一边做生意,一边还很高兴地看着各自的老爸挥拳相向,甚至鼓动老爸去打架,而全然不顾老爸去打架,牙齿会不会被打落,老胳膊会不会被扭伤……
但中日之间的这些“家庭纠纷”,也不是我想谈的话题。我只想看看,两边的“儿子”各自在做些什么样的生意?具体到这次过年,中国游客在日本到底买些什么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2月25日(大年初七)晚上,网易发了一条手机新闻《中国游客在日本掀抢购大米潮》。报道引述中共官方人民网的消息写道:
“继抢购日本电饭锅和马桶坐板后,中国大陆旅客现在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大陆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报道写道:
“虽然中国进口的日本大米数量仍占少数,去年仅得160吨,但已比2013年已多出两倍以上,反映大陆人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逐渐丧失信心,有人甚至在淘宝网打正旗号贩售日本米,标榜日本米不像中国米农会用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已经能嗅出一丝的不对劲。
但请继续往下读:
“报道指出,在中国大陆的食物安全屡亮红灯下,导致大陆人四出向外抢买外国产品,香港的奶粉率先“遭殃”,继而是欧洲婴儿配方奶粉,接续是纽西兰牛奶,而最新被‘盯上’的目标,就是日本大米,原因是大陆人担心自家生产的食米并不安全。”
“报道又引述中国环保局去年4月公布的研究指出,有多达一成六的中国土壤已遭受污染,在大陆部分地区,因为土壤污染严重,米农甚至拒绝食用自己种植的大米,而前年5月中国广东省曾发布调查结果,高达44%抽样调查的大米的镉含量超标,当时大陆已有消费者转而购买泰国米作为替代品。”
读到这里,您也许已经彻底明白了,或者彻底无语了。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大米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生活需求品;但就是这么一个十分普通的需求品,居然要远渡重洋到日本去购买。而远渡重洋买米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国家的大米,让人不放心。
最放心的米店应在家门口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上海,妈妈经常给我一些钱,说:“去,到对面的米店买点米。”于是,小小的我,从小能展示小男子汉形象的机会,就是去米店买米、背米。开始只能背十斤,后来渐渐到了二十斤、三十斤。到有一天,我轻松地把装着六十斤大米的袋子甩上肩膀的时候,也是我即将离开家上大学的时候了。
米天天要吃,所以每个家庭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需要源源不断的供应才行。因此,那时最方便的米店,就是离家门口最近的那一家;小小的我,即便再想展示男子汉的形象,也绝不愿意扛着四、五十斤的米袋,一路步行或转乘几趟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背米回来。
之所以不愿意到远处去买米,除了怕累,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门口的这家米店,它的米和几十里外的那一家是一样的。如果妈妈告诉我,家门口这家米店的米可能有毒,而几十里外的那一家则又安全、又便宜,那么我就是拼死也不会放弃这一既可展示男子汉形象,又可拯救全家性命的机会的。
那时候上海的米,分梗米和籼米两种,籼米在上海话里叫“阳籼米”,是一种很粗、很难下咽的米,而大米则因质地精细,产量不高而只能每家每户配给供应。那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全民同甘共苦,于是后来才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配给供应的取消、物质极大的丰富,才有了质地精细的好大米源源不断地得以供应。
问题是:当质地精细的好大米源源不断供应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其中可能有毒。而这却是我们嚼着“阳细米”的时候从来没有担心过的。
大米、马桶盖、电饭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有朋友说:不要那么大惊小怪,到哪儿去买什么,完全是消费者个人的决定;即便过去落后的年代,出国人员回国时,不是也曾从日本和西方买回“三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吗?
不错,那个时候从西方购买“三大件”,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还不够,而且“三大件”在当时是高端消费品,而非每天需要的日常消费品。
如果今天有个富豪到西方去买私人飞机,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象对游客到日本抢购大米那么吃惊,因为前者是高端消费品,而后者是日常消费品;到西方买私人飞机,可能因为国产的质量还跟不上,对此我们会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和信心,但到日本买每天吃的大米,而且原因是国产的可能有毒,这就很难让人有宽容、耐心和信心了,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水准的问题,而完全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偏差,甚至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夸大地看问题。国产大米的质量并不是差到让人吃了立刻就死的地步,绝大部分的国人(也包括我)天天依然吃着国产大米,而从日本一次性购买5公斤大米也绝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从日本买大米,在中国游客的大潮中肯定不是一件每个人都做的事情。“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媒体的聚焦和放大,确实有着其煽风点火般的负面效应。
问题是,最近这样的新闻太多了,综合起来还是让人感到,总有一些地方出了问题。一个月前,吴晓波发表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让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成了令人关注的新闻。吴晓波的文章还提到,“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究其原因:国产的电饭煲做出来的饭,没法粒粒晶莹,不会黏煳。
吴晓波从企业的转型和制造业的根本之道等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阐述,“‘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人民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和到日本抢购大米,两者的本质还是有一些的不同。前者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水准还未能跟上,而后者则如前所述,纯粹是一个发展偏差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但苛刻的我,还是愿意把两件不同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因为它们都有一些共性,那就是:无论是大米、电饭煲还是马桶盖,都不是私人飞机那样的奢侈品,也不是航母、东风41导弹那样的高端武器装备,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消费品。
那么,又一个天真、幼稚的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能够造出航母、核潜艇和东风41导弹,那为什么做不出让米饭粒粒晶莹的电饭煲?为什么马桶盖的设计还没有日本先进?为什么还不能保证我们的人民至少吃上没有毒素的米饭?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很不懂事: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今天,电饭煲、马桶盖和大米的质量及其重要性,怎么能和航母、核潜艇和东风41导弹相提并论?当年,我们为了造出原子弹,不是曾提出“不要裤子,也要核子”,才有了原子弹及其代表的民族尊严吗?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但是,我还是想“把不懂事进行到底”。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游客在日本抢购大米,花1500元从日本买回5公斤大米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其实很没有尊严吗?当人民没有尊严的时候,国家的尊严又从何而来?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电饭煲、马桶盖还做不过日本的时候,其实是折射了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化的水准其实并不高,甚至还很低,还很水?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化的整体水准还不高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高端武器质量并不是百分百能保证的吗?电饭煲的质量只要做一次饭就知道了;而我们的这些高端武器,毕竟还从未在实战环境下经受过质量检验,尤其没有和日本交过手。
……
有些话,说到这里就该打住了。但我还是想多说几句。
国家的尊严还是人民的尊严?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有人说,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尊严是统一的。但某些情况下,万一两者不统一呢?就象到日本抢购大米、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国家尊严和人民尊严如何统一呢?
在大米、马桶盖和电饭煲的问题上,国家是有尊严的,钓鱼岛前沿正在展开民族意志的博弈和较量,但我们的人民却偏偏跑到日本去采购,愤青们多少次“抵制日货”的呼吁,都敌不过消费者“日本东西质量还可以”那一句让人伤心的话。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怎么用国家尊严和爱国情怀,去阻止人民的这些纯市场经济的消费行为?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怎么有脸面对我们的人民说,还是回来吃我们的(也许有毒的)大米,然后全民一心去夺回钓鱼岛?
中国距现代国家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