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捣米做汤圆
2015-12-21
冬至,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同时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这一天的重要性。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感知此时阴气旺盛,因此仍蜷缩着身体;而与鹿同科的麋也在此节气逐渐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潮汕有句民谚是“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说外出的人无论如何,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不然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人们要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
冬至也是养生的最好时节,因为中医上认为“气始于冬至”,最宜进补,因此民间会在冬至这天吃羊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是从汉代开始,因为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特别鲜美,因此民间也开始纷纷效仿,逐渐形成风俗。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感知此时阴气旺盛,因此仍蜷缩着身体;而与鹿同科的麋也在此节气逐渐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潮汕有句民谚是“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说外出的人无论如何,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不然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人们要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
冬至也是养生的最好时节,因为中医上认为“气始于冬至”,最宜进补,因此民间会在冬至这天吃羊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是从汉代开始,因为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特别鲜美,因此民间也开始纷纷效仿,逐渐形成风俗。
来源: 网络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