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被淘汰?(上)
2016-12-31
文/成长树
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孩子的品质、习惯、甚至是生存和立足的能力,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潜心培养。
只有孩子们拥有了生存和立足的能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最近看了一个演讲的视频,主题是关于如何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主讲人是一位拥有十几年讲解经验的讲解员,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他见过很多家长,每次带孩子参观完博物馆都会问孩子:「今天都学到甚么了?你记住几点了?唐朝是916年灭亡的,还是961年灭亡的?」
也有孩子会兴高采烈地说「我记住了,唐朝是618年建立起来的,900多年灭亡的,916年契丹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后来有一次,他给一个学前班的孩子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概讲了一下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问孩子「你想一下,一个东西想作为钱币,它需要具备甚么样的条件?」
孩子在纸上把所有钱币的样子画了一遍,从贝壳到现在的纸币,最后孩子画了一个小长方形。
他不明白小长方形是甚么,孩子特别自豪地告诉他,这是一张信用卡。
讲完这两个故事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有发现、有观察、有思考;而另一个孩子只是记住了唐朝是618年建立起来的,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
这位讲解员劝说各位家长,「和孩子走进博物馆,知识永远排在第二位,培养我们走进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和传统永远排在第一位。」
其实这句话不仅限于去参观博物馆,因为历史和现实已经在证明:只懂死学的人会逐渐被未来淘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求知欲、思考力、创新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孩子属于我们无法预知的明天
上个月姑姑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帮忙找一个比较好考、又比较「好找工作」的学校和专业。
姑姑家的儿子小超今年读大三,本科学的是英语,但因为学习不太好,想通过考研来增加一些找工作的砝码。
小超从小就一直想学插画,他有天赋也热爱绘画,梦想是做一名插画师。但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小超的成绩一直是中等。
姑姑一家认为如果成绩太差,也就放任不管了;中等的话,冲一冲可以考一个「正经」的本科,何必做一个「画画的」。
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小超刻苦又痛苦地准备高考。高考成绩尚可,姑姑、姑父以及家里其他长辈便开始坐在一起研究专业。
有的说学金融,有钱赚;有的说学会计,不失业;有的说学法律,将来可以当律师。学英语是姑父的建议,理由是小超数学不好,英语专业没有高数课程。
最后小超去了一所理工类的学校学习了英语。虽然没有高数课,但专业英语的课程依然不容易,再加上小超自己不喜欢,所以挂了几科。
更让人忧心的是,小超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自己也没甚么主见,姑姑说他「在外面吃不开,还是考研缓一缓吧」。
但是可以预见,如果小超不改变无主见的性格、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态度,只是想通过混个文凭避免就业压力是不可能的,无论小超再死记硬背多少单词语法、政治概念、专业知识,考上研究生之后,剩下的路,还是会很艰难。
父母千算万算,煞费苦心,把孩子推进大学的校门,却终有无能为力的一天。
当我们无法对孩子耳提面命的时候,孩子是不是依然热爱学习?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会不会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敢不敢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些,都打败了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成为孩子少走弯路的关键因素。
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孩子的品质、习惯、甚至是生存和立足的能力,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潜心培养。
只有孩子们拥有了生存和立足的能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最近看了一个演讲的视频,主题是关于如何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主讲人是一位拥有十几年讲解经验的讲解员,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他见过很多家长,每次带孩子参观完博物馆都会问孩子:「今天都学到甚么了?你记住几点了?唐朝是916年灭亡的,还是961年灭亡的?」
也有孩子会兴高采烈地说「我记住了,唐朝是618年建立起来的,900多年灭亡的,916年契丹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后来有一次,他给一个学前班的孩子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概讲了一下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问孩子「你想一下,一个东西想作为钱币,它需要具备甚么样的条件?」
孩子在纸上把所有钱币的样子画了一遍,从贝壳到现在的纸币,最后孩子画了一个小长方形。
他不明白小长方形是甚么,孩子特别自豪地告诉他,这是一张信用卡。
讲完这两个故事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有发现、有观察、有思考;而另一个孩子只是记住了唐朝是618年建立起来的,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
这位讲解员劝说各位家长,「和孩子走进博物馆,知识永远排在第二位,培养我们走进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和传统永远排在第一位。」
其实这句话不仅限于去参观博物馆,因为历史和现实已经在证明:只懂死学的人会逐渐被未来淘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求知欲、思考力、创新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孩子属于我们无法预知的明天
上个月姑姑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帮忙找一个比较好考、又比较「好找工作」的学校和专业。
姑姑家的儿子小超今年读大三,本科学的是英语,但因为学习不太好,想通过考研来增加一些找工作的砝码。
小超从小就一直想学插画,他有天赋也热爱绘画,梦想是做一名插画师。但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小超的成绩一直是中等。
姑姑一家认为如果成绩太差,也就放任不管了;中等的话,冲一冲可以考一个「正经」的本科,何必做一个「画画的」。
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小超刻苦又痛苦地准备高考。高考成绩尚可,姑姑、姑父以及家里其他长辈便开始坐在一起研究专业。
有的说学金融,有钱赚;有的说学会计,不失业;有的说学法律,将来可以当律师。学英语是姑父的建议,理由是小超数学不好,英语专业没有高数课程。
最后小超去了一所理工类的学校学习了英语。虽然没有高数课,但专业英语的课程依然不容易,再加上小超自己不喜欢,所以挂了几科。
更让人忧心的是,小超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自己也没甚么主见,姑姑说他「在外面吃不开,还是考研缓一缓吧」。
但是可以预见,如果小超不改变无主见的性格、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态度,只是想通过混个文凭避免就业压力是不可能的,无论小超再死记硬背多少单词语法、政治概念、专业知识,考上研究生之后,剩下的路,还是会很艰难。
父母千算万算,煞费苦心,把孩子推进大学的校门,却终有无能为力的一天。
当我们无法对孩子耳提面命的时候,孩子是不是依然热爱学习?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会不会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敢不敢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些,都打败了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成为孩子少走弯路的关键因素。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