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和放心─ ─理性的面对沟通

放手和放心─ ─理性的面对沟通

2016-03-30

聊天时,有一位老师略带抱怨的对我说:“每一次,只要我们班的哪个同学出问题,我把家长约来学校商谈以后,下一次的班亲会就再也看不到这个家长。”她认为,因为孩子的作为让父母感觉失尽颜面,为了不想面对这种不愉快的状况,家长就选择“淡化与脱离”。自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亲子或是亲师之间的关系与成长,完全没有加分效果。

相较于这位老师的状况,还有一位老师因为班级同学集体嬉闹失当,就约谈全体同学家长到校商谈。其中一位回应不能过来的家长,在几个月后,突然重提此事,但不是为了同学的错误,反而怒气冲冲地质问老师:“你那时候约谈家长,是不是认为家长不来学校就是不关心孩子?”

虽然老师一再解释自己要求家长到校,只是希望让同学感受到亲师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但是家长充耳不闻。老师当时无法理解这位家长的态度,后来想想,或许是因为家长非常介意老师的个人评断,以至于不但误解讯息,甚至大感受伤。

我曾经待过一所要求严苛的私立学校,许多新进教师由于班级经营状况不断,时常灰心地想要罢教。在导师会议上,主任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不要把所有同学的表现都归咎在自己身上。一个班级的成绩不好,并不代表老师不好;一个班级的态度不好,也不全都是老师的错。”

虽然这位主任的话与一些教育界的老生常谈,例如:“教不严,师之惰”或是“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大相违逆,但是确有几分事实。同一个家庭养育的两个儿子,一位成为充满正义使命的大法官,一位成为亡命天涯的通缉犯,能说都要归功或归咎于家长的教育成功或失败吗?恐怕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在运作。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对于可以改变的事情全力以赴,对于命定的事情淡然处之。而如何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智慧之所在。”学生的错误既然已经铸成,亲师当下最好的选择,除了坦然接受之外,更要携手合作,保持开放畅通的讯息,而非漠视、防卫与争相卸过。因为错误的发生,就是象征某些事情脱离了亲师“想当然耳”的一种提醒,怎能置之不理呢?

然而过度的处理也会造成反效果。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指出,如果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例如工作时打瞌睡),却遭到通报,被上级采以过分严厉且连坐方式的处分,那么日后隐瞒错误且压下举报的情况,就会大为增加,而让团体每下愈况。

或许重点不在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为何,而是在面对错误时,我们的态度是否客观理性、勇于承担,倘若大人能够理智判断,哪些是要放手、放心的情绪困扰,哪些是目前可以努力的措施与方向,教育路程就会顺利许多。毕竟孩子身处在教室的团体生活,必然有一些状况是需要要求、协助与指正,倘若大人被无意义的感情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而错过孩子成长的契机,不是一种太过可惜的教育损失吗?
    来源: 陈竹月 责编: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