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慧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服饰文化,鞋子作为服饰的一部分,当然也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古人曾经创造非常丰富的鞋文化,甚至还有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鞋被泛称为“足衣”,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有的还有等级的标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连所穿鞋子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并且忌讳穿颜色、款式不一的“鸳鸯鞋”……除了这些,您知道古人对于穿鞋还有哪些讲究?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吗?
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脚
在古代,穿鞋是很讲究的。上朝时穿“履”,祭祀时穿“舄”(音“夕”),家居时穿“屣”;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穿皮屦。
对现代人来说,鞋子有左右脚之分,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但在古代,鞋子可是不分左右的。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脚鞋”,也叫“直脚鞋”。那么,古人的鞋子为何不分左右呢?这与古代人忌讳穿颜色、款式不一的“鸳鸯鞋”有关。在古人眼里,两只鞋必须一模一样,两只不一样的“鸳鸯鞋”被视为不洁,只有贱民才穿。
古代鞋履等级区分很严格,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所穿鞋子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北魏孝文帝就曾规定鞋履的颜色“士卒百工无过绿、青、白;奴婢侍从无过红、青,犯者问斩。”
西晋朝廷则规定,凡市侩必须一脚穿白鞋,一脚穿黑鞋,这种一双鞋分黑白两只的现象,古人称之为“黑白两道”,便是最初“鸳鸯鞋”的来历。后来,由于商人关系复杂,进而衍生出了现代含义的“黑白两道”。
古人穿鞋先试左脚
虽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这与手刚好相反。
比较特别的是,古人买鞋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另外,您也许会好奇,古代的鞋子穿起来舒适吗?其实,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是使用动物皮当材料的鞋,也会制作得很柔软,所以古代的鞋是相当舒适的。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
古代鞋头有高高的“鞋翘”
鞋翘是中国古鞋的代表性特征,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到汉代则出现了革命性的履头絇分歧设计,即所谓“歧头履”。隋唐时期,女鞋的款式变化主要在鞋头上,或圆、或方、或尖,或分为数瓣,或增至数层,但均是高头鞋翘设计。
古人为何对鞋翘如此情有独钟呢?
首先,鞋翘与鞋底是一体,这样鞋底与鞋帮便不易开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翘能托住裙边,裙袍便不会被踩在鞋底而跌倒。此外,鞋翘设计还包含著古人的美好愿望,希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能够“步步高升”。
并且鞋翘还有防身、自卫的功能。贵州苗族女性过去在做鞋翘时往往在鞋翘里暗藏刀片,在遭遇侵袭时,这刀片就是击退色狼、保护贞洁的秘器。
刺绣工艺的兴起
在鞋上绣鸳鸯一类飞禽图案做装饰的鞋称为绣花鞋,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汉唐以后,妇女常用鸳鸯图案装饰鞋履。唐代诗人令狐楚在《杂曲歌辞•远别离》一诗里即说:“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帘。”除了绣鸳鸯,还有在鞋头上绣凤头、雀头、伏鸠等图案。
绣花鞋的出现传说与晋献公有关。春秋战国时,晋国原先是个小国,晋献公当上国君后励精图治,扩展疆土,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之后晋献公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
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逐渐发达,从鞋面发展到其他衣饰上。
有趣的是,在晋献公之后三百年的荀子(约前316年-约前237年),因为民间的针绣工艺发达,对针绣相当有研究。
他在《荀子‧赋》中详细记录这项工艺。他说铁针不仅“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针织成果则是“下覆百姓、上饰帝王”,贡献卓越!
“绣花鞋”常被作为定情之物
从古至今,恋爱中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送定情信物给心上人。现在多为鲜花、钻戒。但是古代最常见的定情信物不是什么名贵首饰,而是绣花鞋。
实际上,赠鞋在少数民族中也有这个习惯。如广西地区毛南族的女孩与男孩子定情时,会赠对方“榄子鞋”;而邻近地区的仫佬族姑娘在“走坡”节庆时,就会去观察节庆上中意的郎君,去猜测情郎脚的大小,做双绣花鞋,下次会面时作为定情物送给他。
古代女性热衷“鞋卜”
鞋在古代还是一种占卜工具,即所谓“鞋卜”。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条,就有鞋卜的故事。说道丈夫外出半年后未归,年轻妻子唱道:“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红绣鞋儿占鬼卦。”
至于古代怎么用鞋子来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占法。用鞋占卜或与缠脚有关,是流行于古代女性中间的十分独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来预测她们的丈夫或情人何时回来?是否回来?鞋卜是凶是吉,是好是坏,要看鞋头和鞋口的朝向。
戏曲家李开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诗最后四行是这么说的:“不来啊,跟儿对著跟儿。来时节头儿抱著节头儿,丁字儿满怀,八字儿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