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如
在日本历史上,德川家康终结了150年的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03年),建立了长达260年的江户幕府。德川家康将长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导向了长治久安,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德川家康研读《贞观政要》
俗话说:“马上得天下,无法马上治天下。”在日本战国末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英豪也都曾叱咤一时,在战场上雄霸天下,但最后仍是盛极而衰,最后落到了德川家康手上。
其实,德川家康心里想的不只是战争。1593年冬,德川家康礼聘日本儒者藤原惺窝讲授《贞观政要》,并孜孜不倦的研读学习,终于奠定“江户幕府”近三百年霸业。
因此,德川家康代表著不仅能创业,还是能够守成的将军,自而日本也一直把唐太宗看作是能守成的明君,不断研究他的治国思想和策略,并活用于现代社会。
日本汉学家守屋洋说:“太宗即位时,唐王朝已经摆脱创业的危机,正要进入守成的时期。”
守屋洋的研究跟《贞观政要》里的一段君臣问答有关,而且这段问答,就出在开宗明义的首篇〈论君道〉。从这段话里,看出太宗的三大素养:仁、明、武。
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
在〈论君道〉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的君臣问答: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身边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成,哪件事比较艰难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
魏征回答:“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成更难。”
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辛,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忧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成这一难事就成当务之急,得考虑和诸公一道慎之才好。”
日本汉学家守屋洋在其《帝王学讲义》中,对这段话是这样理解的:“太宗即位时,唐王朝已经摆脱创业的危机,正要进入守成的时期,太宗的话,正是面对这样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治国意向和决断。”
因此,他认为,《贞观政要》这本书,是守成时代的君主,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对应政务,处理国事的心得,是历代天皇和幕府将军将它视为帝王教科书的最大理由。
日本人勤学中华文化
其实日本人对于中华文化一直都勤于学习。
早在镰仓幕府时代,当时的将军夫人北条政子(1157年~1225年),即命人翻译《贞观政要》,入迷地学习。到了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他不仅招来著名的儒者藤原惺窝为自己讲解《贞观政要》,还命令当时的足利学校进行出版发行,向社会普及。因此,江户时代的多数各地藩主(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都熟读《贞观政要》,该书成为普遍知晓的为政要领。
并且,历代天皇,更是把《贞观政要》当作教科书来接受教育。仅仅有明确历史纪录的天皇,就有十几人。昭和年代,此书也一度备受关注。
进入最近的三十年前,日本经济从战后的创业进入守成时代,一大批经济领域的开创者,退居二线,今后,如何选择继承者,该交给怎样的人,并主张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有注重才智等等,也成为了最大的课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下,人们又再次关注这部要典,于是当代日本重新掀起帝王学的高潮,直至今日,很多经营者都在不断地研读。
这些让我们看到一点,日本对于中国古典学问非常重视,他们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找寻智慧,以解决当代的问题。作为中华文化嫡传子孙的我们,应该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