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莲
(Fotolia)
一千七百多年前,晋朝文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出生活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今,科学家们从基因的角度,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基恩罗宾逊(Gene Robinson)教授,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阿巴纳香槟分校(UIUC)昆虫学系的专家,他的研究团队为了研究环境对动物基因的改变,对两种习性完全不同的蜜蜂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人员把一种以凶猛著称的非洲蜜蜂(killer bees)的幼体,放入性情温和欧洲蜜蜂的蜂窝里,又把欧洲蜜蜂的幼体放进非洲蜜蜂的蜂窝里,然后,对它们行为和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了为期6周的跟踪研究。
结果,逐渐长大的蜜蜂与同族的习性变得完全不同,而与生活在一起的伙伴却越来越像。
非洲蜜蜂不再凶猛,欧洲蜜蜂不再温和,它们的基因表达行为也越来越接近于各自新家里其他成员的特征。
鲁滨逊指出,这些蜜蜂的变化并不只是在行为的表像上,它们在分子细胞的构成上已经彻底异化,它们已不再是原先的自己,而是完全蜕变为另类。
鲁滨逊教授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由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远比先前人们认识到的来得容易。
不同环境、不同群体不仅仅对蜜蜂的基因表达产生巨大作用,科学家们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小到昆虫飞禽,大到动物和人类,环境与群体对基因表达产生的作用,可以促使基因的运作方式发生改变。
基因表达,是指用基因中的信息来合成基因产物的过程,可分为转录、RNA剪接、翻译、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但对于非蛋白质编码基因,产物则是核糖核酸(RNA)。所有已知生物都通过基因表达来生成生命所需的高分子物质。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部位的细胞,或是基因在细胞中的含量差异,皆可能使基因产生不同的表现。
美国洛约拉大学史迪奇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约2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交了一个瘦朋友,那么其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达到40%;但如果他交一个身材跟他差不多的朋友,那么其日后能够瘦下来的可能性只有15%。
这说明一个人的社交生活会导致其基因表达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体重改变的机率。
杜克大学生物学家葛列格雷(Greg Wray)认为,社会生活的确能够深刻地改变基因表达,而这种改变的迅速与规模之大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简单地说,和你经常在一起的人的行事风格如何,这些都将显著地影响你的基因表达方式,而你的人格也因此改变。
也就是说,决定你是谁的并不是基因本身,而是基因表达。而基因表达的不同,则与你所处的环境,你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科学家们还发现,除了环境,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及心态,都会影响到基因的表达。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生活中接触的群体,以及个体从中产生的心态,会与基因不断 “对话”,这些社会性互动的结果会进入细胞的控制室,并改变基因的强弱表达,从而影响人的习性、行为,导致生理、心理与健康状况的改变。
科学家们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生活环境、社交群体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样的现象。中国有个典故叫《孟母三迁》,讲的就是两千七百多年前,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将来成为可用之材,不惜三迁住所的的故事。
民间也有“跟好人学好人,跟个老虎学咬人”等等谚语,都说明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