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道真
在上一篇《文字与周易(上)》中,我们探讨过了八卦生周易之理,在本篇中,我们将继续结合易理来探讨中华文字。
因文生字
“文字”在现在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文与字是两个概念。文:原始意义是花纹、纹理的意思;字:原始意义是怀孕、生育的意思。我们现结合周易八卦之理来解文字:
《字说‧序》中说:“文生出了字,就像母亲生育出子女一样,这与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机理一样,其声律、结构、含义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创造的。”
这里说字是由文生出来的,先有文而后生出字。文生字的机理与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机理一样。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道:“仓颉当初造字时,以象形方式造出来的称为文;由文相互组合而生出的,称为字。”
《孝经援神契》与《文字论》中也记载说:“文是祖父,字是子孙,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备……”
从上面记载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来的。仓颉神目如电,以他异于常人的两双神眼,洞悉天地万物,提取万物之神韵,然后以简单传神的线条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我们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马”与“门”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两个不同经卦一样,代表两种不同的象。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将马放入门内,马与门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俩俩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样,此卦象名为“闯”。
此象可代表:马从门内穿过、猛冲、鲁莽行事、奔走谋生、勇往直前、开辟出路……这些都是“闯”的意思,也是“闯”字的字象,此象内涵很广,包罗万千,取马从门内穿过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将“马”与“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为“ ”,是一只手的形象,原义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将它们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为“驭”。代表:驯服马匹、驾御、奴役、控制、统治、玩弄……以“驭”表示此象,取控制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将“马”与“冰”组合,就成了“冯”。冰在甲骨文中为“”,后演变为两点水“”。此字象为“冯”,代表:马踏冰过河、徒步过河、马跑得快、依仗、凭借……
再如“日”与“月”合为“明”;“木”与“木”合为“林”、“森”;“人”与“木”合为“休”……这些都是相同的机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们会发现:文生字,与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机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华神传文化的机理也都是能相通的,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中华文字的造字法归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示、转注、假借、形声、会意。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够准确的,没有读懂中华文字的奥妙与机理。笔者通过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认为中华文字其实是对“象”的运用,是根据“易”理造出来的,虽然目前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但不存在“形声”这种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类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时,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这是人类其它语言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
略举一例说明:比如“踵”字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认为“踵”以形声方式造出,以“足”为形旁,表意义;以“重”为声旁,表读音而无意义。其实踵不是以这种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脚后跟,人直立的时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于脚后跟,所以以“重”表达此义,表示这里是承受身体重量的地方。另脚后跟属于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为偏旁,与“重”组合在一起,从而生出“踵”。
也就是说“形声”只是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的展现,而不属于造字法。中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形,若将文字都对应到最远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较原始样貌,会发现中华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是对“象”的运用。
中华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内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测,与天地神灵相通,与宇宙高层相应,远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词
在汉朝有一本书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汉著名易学大师焦延寿撰写。焦延寿是摇钱占卦法(即六爻纳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师。《易林》源自于《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将其俩俩相合,最后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辞,但是没有爻辞。《易林》主要用于占卜,相对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与应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还可以继续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这对应著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易”之理。愈到表层展现的愈具象、愈繁杂、内涵愈小。同理,文生了字后,又能继续相合生出词与词组,这也是由“易”理所贯穿的,与整个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词语固定后,象也就相应变小了,但将词语拆为文字来细细品味,就像将六十四象拆为八卦来解读,其能量就能释放出来。
比如“犹豫”这个词语,我们现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迟疑不决,“迟疑不决”就如同“犹豫”这一卦的卦辞,只剩下这个固定死的意思。我们现在将它拆开来体悟:
《康熙字典》里面解释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卷鼻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象类动物。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河南省简称为“豫”,看到这个解释就能理解为什么了。又解释说,犹、豫分别为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称多疑不决的人为犹豫。
原来拆开来,词语里还包含著这么多信息,有这么大的能量,真是别有洞天,但是词语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后,原来的象就缩小了,里面的内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来了。
再看“影响”这个词,现在只知道影响是指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效应。查一查来源: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尚书‧大舜谟》,原文为“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从天道而行就吉利,背离天道就凶险,这就像影子跟随著身体,声音产生的回音一样。原来,影是指影子,响是指回声。身形一动,影子马上跟随;声音一发出,马上有回音响应,这就是影响。这样拆开一体悟,感觉马上不一样了,以后用到这词语时,就感觉它有气息了,不再是死的。这就是将封死的词语,拆分为更高的象来解读,将其重新注入内涵,使慢慢活过来,散发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