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2018-01-27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中的第四计,此计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是说如果逼迫敌人,使其无路可走,他就会反扑。如果让他逃走,则可减弱他的气势,消耗他的体力及斗志,等到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时,再去捕捉他,就能避免流血的场面出现。

计名由来
此计源于《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谋略。以下二例就是运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使敌军放松警戒而致胜的例子。

“欲擒故纵”事例一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故事:西南夷酋长孟获率领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亲自率兵平定孟获,但是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唯有使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才能使南方得以真正的稳定。

因此,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用“心”战,掳获孟获后又断然将他释放。被释放的孟获心有不甘的对诸葛亮说:“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后,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其不备,从其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他的粮仓。孟获暴怒,下令要严惩将士,引起将士的反抗,于是将士们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但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气,于是再次将他释放。

接著,孟获又施展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孟获七次被擒,七次被释放。最后诸葛亮终于感动了孟获,孟获非常感谢诸葛亮七次的不杀之恩,并表示不再反抗。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欲擒故纵”事例二
郑武公伐胡
春秋时期的郑武公是个足智多谋的侯君,他想吞并邻邦胡国。胡国虽然是个小诸侯国,但却兵强马壮,国人英勇善战,于是,郑武公想出了一个欲擒故纵的计策:他先假意与胡国友好,将公主下嫁给胡国国君,并让公主肩负重任,一方面引诱胡国国君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松懈国政;一方面,为郑武公打探胡国的政治和军事情报。

接著,郑武公又假意召开拓展国土的秘密会议,关其思不知情,便大胆的向郑武公进谏:“目前来看,攻打胡国最容易,一来灭胡后可得利,二来又可替朝廷征伐外族,巩固国邦。”郑武公听了大怒道:“我与胡国最近才缔结友邦,更何况我的公主在那边,如果把胡侯杀死了,我女儿岂不成了寡妇了?大胆狂徒!”郑武公说完便下令立刻斩杀关其思,其他大臣见了都不敢再言。

这个消息传到了胡国,胡国国君便更加相信郑国了,并且完全放松了警惕。郑武公见时机成熟,大举进攻胡国,不久,攻克了胡国,胡君被杀,胡国疆域全归郑国。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末代状元刘春霖

    下一篇: 直到他生亦相觅-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