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是第一套胜战计中的最末一计,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这里的“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意为当敌人神智混乱而且憔悴时,可能在无意间就会造成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不能自控的混乱情势,机动灵活地运用巧妙的方法诱敌,使敌人产生错觉,再乘机消灭敌人。
声言击东 其实击西
此语源自《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简单的说“声东击西”中的“声”是声张,指做出姿态或口头宣称:要攻打东边;实际上,暗中却攻击西边。比喻在军事上使敌方产生错误判断的一种战术。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实施上变化无穷。以下二例就是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让敌方无法推知己方意图,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而取胜对手的。
史例一:韩信智取安邑
楚汉相争中,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项羽的部将柏直。柏直统率兵马驻守在黄河东岸的蒲阪,并封锁黄河渡口临晋,以阻止汉军渡河。韩信带领部队来到前线,看到蒲阪地势险要,又有重兵坚守,分析从这里硬攻应难获胜,便旋即决定把军营扎在对岸,白天刻意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则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做出要由这儿强渡黄河的架势,让敌方不得松懈。
背地里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开拔到夏阳,汉军在夏阳做好渡筏以后,就偷渡到黄河对岸,那里没有任何魏军防守,因此汉军攻下仓促领兵迎战的魏王豹军队,更掳获魏王豹做为俘虏,还接收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
史例二:郑氏驱逐荷兰人
台湾地处东亚岛链之上,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与贸易转运站,先后被西班牙与荷兰殖民统治。16世纪中,清朝政府颁布禁海令,严禁汉人居民与船只来台,造成当地产品进出口受阻,促使荷兰对台湾的重视性降低,防御措施也越来越松懈。
1661年3月,南明大将郑成功率郑家2万5千余大军,400余艘船舰展开攻台行动,首先占领澎湖岛,继而欲创建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但要赶走殖民统治的荷兰人,首先必须攻下热兰遮城(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一带)与普罗民遮城(今台南市赤嵌楼)。
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要进行攻打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航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较易登陆,但荷兰军在此设有重兵防守,炮台密集的对准海面,另一条则是攻北航道,这条航道海水水浅狭窄、礁石密布,荷兰军还故意凿沉船只阻塞航道,不易登陆,荷兰军只派少量兵力驻守。
同年4月,郑成功佯装从南航道进攻,利用部分舰队喊声震天,炮火不断的挑衅,让荷兰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南航道,进行了数番激战。趁夜,郑成功却率领主力战舰,在北航道海水涨潮时,迅速登上台江内海与外海连通的水道及其周围地区的鹿耳门,荷兰守军发现时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绕道从背后攻打普罗民遮城与热兰遮城。1662年2月,郑成功如愿的将荷兰人驱离台湾,揭开了郑氏治台时期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