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一“瞒天过海”
2016-04-23
大家应该都听过“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当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无论甚么神奇计谋都不能救援成功,只好使出此策。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是否真有三十六种计策宝典?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文韬武略的谋士,如何帮助主上拿下城池,又或者如何在失败中得到教训?除了最末计“走”,还有甚么堪称古人用兵的智慧?

“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史籍上最早记载“三十六计”的是《南齐书》中的〈王敬则传〉,文中提到:“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的是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他当时伐魏却出师不利,粮草被焚,宋军没有补给品,这时如果没能及时调来粮食就只有退兵一途。檀道济知道此战必退,退场机制虽然不需太华丽,却要退得安全,于是他用疑兵策略,使得魏兵不敢前追而得以撤退。从此出现“走为上计”的说法。

这本《三十六计》全书以《易经》为依据,六和八是阴的成数,而六更是阴数之极;三十六本为虚数,是阴数之极的平方,因此三十六计暗喻极多计谋。所以称为三十六计,它的特色是:各计的主题以阴阳调和之理,来说明兵法的刚柔、奇正和进退攻守间的变化,若能以此三十六种在做人处世上灵活的运用,或许会让你拥有处世的智慧,进而能掌握先机!

第一计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第一计为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这里的“阴”指的是机密、隐蔽的事,“阳”是公开、暴露之事。阴阳学说影响中国古代甚深,万物皆有阴阳,阴阳笼罩着宇宙至尘埃。“瞒天过海”意指防备太过周延,反而容易让人失去警戒,然而秘计却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被隐藏的事物之中。

瞒天过海 巧解渡海困难

清代小说《薛仁贵征东》中写到这段故事,唐太宗亲自领军三十万东征,某日来到海边,见到眼前白浪排空,向众人问及过海的计策,只见四下面面相觑,太宗不知如何才是。忽然一位居住在海上的豪民求见,他说有三十万军队和军粮过海的办法。

唐太宗率领百官随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都用彩帐遮挡,非常严密。有了过海的好方法,唐太宗于是随豪民进屋,在彩锦布置的屋内把酒言欢。不久之后突然听见外面风声四起,杯盘跌落在地,太宗立刻叫近臣揭开彩帐看看发生了甚么事。没想到一揭开,大家都呆住了,眼前所见是横无际涯的海水,这哪里是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经航行在大海之上!

原来,薛仁贵因为怕皇上不敢过海而退兵,于是假扮豪民策划了“瞒天过海”之计。虽然是先斩后奏,但也成功让唐太宗克服心理恐惧,并解决渡海困难。

“瞒天过海”之计,指的并非刻意欺骗,也不是“欺上瞒下”、“掩耳盗铃”之事,这种欺瞒之事也不是谋略之士应该做的。这一计的兵法,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方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有他,不自觉产生了疏漏和松懈,因此能让我方把握时机,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拯救犹太人的 中华民国外交官何凤山

    下一篇: 中国〝百慕大〞之谜 专家承认有异常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