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乾坤-说礼
2017-02-17

玉为礼器

古人认为,玉为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蕴结而成,具有 灵性可以通神。同时玉又是君子(壴)组成。道德的象征,《礼记 · 玉藻》曰: “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 ·春官·大宗伯》载:
“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 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 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在《周礼》中,公卿大夫上朝,或各 诸侯王朝觐天子时,要持六种不 同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持不同的 玉器,称为六瑞,用来串行官职 爵位的尊卑。

《周礼 · 春官 · 大宗伯》又载: “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 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 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在祭祀 天地神灵的时候,玉又作为 重要的礼器使用,祭祀不 同的对象、方位使用不 同的玉器,称为六器, 玉在这里作为人与天地 神灵相通的重要媒介。

乐为礼乐

“ 壴 ”是古体字,是 陈列乐器的意思。在周 代及以前,非常重视以礼乐来教化天下百姓, 其中乐舞是帝王治理天下的重要方式。乐舞常用于祭 祀、出征、会盟、饮宴、 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古 圣先贤效法自然宇宙的规律和法则创作了乐舞,以乐舞来 调配阴阳,调和世间万事万物的 秩序,使一切井然有序,各居其 位,各司其职,从而与天地神灵 相贯通,使天下大治。

如:伏羲曾创作了〈立基〉、〈驾辨〉,女娲创作了〈充乐〉,神农氏创作了〈下谋〉等乐舞来教化 天下百姓。另外黄帝时创作的〈云 门大卷〉、唐尧的〈大咸〉、虞舜 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 汤之〈大濩〉、周武的〈大武〉这六 首乐舞合称为六代之乐,用以不同场合的祭祀。《周礼 · 大司乐》 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 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 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 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 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 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 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 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 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 播之以八音。”

玉与乐舞是中华先祖们沟通、祭祀天地神灵的重要媒介, 以效法天地自然的法则,遵从神 灵的教化,创建人间秩序,使天下大治。礼之内涵敬顺天地篆体“礼”在甲骨文与金 文“豊”的基础上,另加了“ ”( 示 ),造出“ 礼 ”,突显与天地神灵的联系。示的原意为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以祈求天象垂示,得到天地神灵的指点与教化。这是对礼造字内涵的解读。

《左传 · 昭公二十五年》载:
礼创建了人间秩序,是人类为人处世的规范,人类在社会中的一切外在规范由礼所生,都必须依据礼,丧失了礼,就不能称为人,社会就会大乱。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运》曰:“夫礼,先王以承 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礼 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 正也 ”。

由以上古人对礼的定义可以看出,礼的创建是“ 本于天,肴 于地”的,换言之,礼的创建是 以天理道德为依据的。道德是针对人心,而“礼”则是用于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仪表等外在表现的。天理道德与礼互为表里,正 如人的一切言行表现都是由思想所主宰着的一样。天理道德贯穿 到人类这个层次中,所展现出的 人类言行、仪表等外在表现之规 范便是礼。

礼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表面繁 琐的礼节与形式,而是礼背后所蕴 含的天理道义,所以阐述周礼背 后道义的《礼记》成了儒家主要经 典。所以,《礼记 · 仲尼燕居》说:“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

礼是人间的秩序

礼创建了人间秩序,是人类 为人处世的规范,人类在社会中 的一切外在规范皆由礼所生,都 必须依据于礼的内涵,否则,人就失去了人的行为准则,社会就会 大乱不治。

有句话叫求同存异。《礼记 · 乐记》中说“ 乐统同,礼辨异 ”, 如果说乐是和谐万方,用以求同 的,那么礼就是尊重事物的差 别,使各得其所,用以存异的。 所谓“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左 传》)。

礼不同于法律,所谓“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 王子犯法与庶民 同罪”,而礼则是因人而别,因 事而异的,是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礼要根据每个人所处的不 同身分、地位、环境等,施行不同的礼节。根据亲疏、尊卑、男 女、长幼等顺序,定人伦、建纲 纪、立秩序。礼为每个人在复杂 的社会关系中都定下了明确的位 置,制定不同的礼节,使人人各 居其位,各施其职,井然有序, 天下大治。

礼是效法天地宇宙,遵从天理道德与神灵教化而在人间所建 立的秩序,定下的人之规范。 礼将人与天地神灵相贯通、连 接,通过其所创建的秩序与规 范,将人导向神、回归神。自古 最大的礼节莫过于祭礼,莫过于 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感恩,这 也是人与天地神灵所联系的纽带吧!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Jiang Ziya Defects to the Zhou Dynasty

    下一篇: The Story of Li Shizhen (1 o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