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说的话,是一种美德
2016-08-31



“你们说,咱们公司在圣诞节会放假吗?”休息时间,东来兴致勃勃地抛出了一个话题。

“用脚后跟想想,也知道圣诞节肯定不会放假啊!”敏敏不屑地说。

原本想加入讨论的同事,一下子都不吭声了。

有的时候,别人提问,只不过是想提出一个话题。这个问题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由问题引发的联想。就拿上面的问题来说,小王的这句话原本是想激发大家的讨论,让大家一起说说怎么过这种舶来的节日比较好。但是,敏敏生硬的解读和回答,却让大家没了谈话的兴致。

“用脚后跟想想”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那还用问/说吗?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就把别人的话判定为了废话,其中包含着说话人的自我标榜,也反映了对听话人态度的轻蔑和不屑。会这样说的人,首先就不是个很好的聆听者。

一个小孩问爷爷:“人为什么要有一个嘴巴,两个耳朵?”

爷爷说:“嘴巴是用来说话的,耳朵是用来听别人说话的。你说话,用一份的力气就够了;但是你听别人说话,至少要用两份的力气。”

想和别人进行交流,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粗鲁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仅不礼貌,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其实,只要对别人的话能够耐心倾听,你就能很快发现别人的思路,说不定,这种你原本嗤之以鼻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加一个公司的宴会,宴会上一位客人当众讲了一段笑话,还引用了一句名言。讲故事的客人说那句名言出自《圣经》,事实上他错了。我的朋友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便毫无顾忌地指出他的错误。那人却坚持己见:“什么?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当时我赶紧用手机查了一下,的确是那位客人说错了。看到朋友还在那坚持自己的真理,我狠狠地拽了拽他的衣角,示意他放弃,然后立刻站起来说:“老李,是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那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回家的路上,他愤愤不平地问我:“你确定那句话不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我说:“是,那句话的确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哈姆雷特》的第五幕,第二场里。但是老李,我相信你应该清楚,宴会上气氛本来挺欢乐的,为什么非要找一个证明来证实别人错了呢?你这样能让别人喜欢你,对你有好感吗?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也不需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非要跟他理论呢?最后,我得告诉你,永远都要避免和他人发生正面的冲突,要学会在必要的时间和场合闭嘴。”

那件事对老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批评。后来,他对我说:“经历过很多事以后,我总结出来一个规律,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在争辩中取得最大的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与人争辩……避免与人争辩,就如同避开陷阱和灾难一样。”

研究表明,孕妇腹中还没有睁开眼睛的胎儿就能够通过羊水的波动,听到发生在母体周围的一切声音。而这种倾听,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感知;当一个人即将去世的时候,听觉也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留恋。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听到自己最挂念的那个人的声音,才能安然地去世。聆听,既是生命最初的震颤,也是生命最后一刻的守望与坚持。

有这么一句话:“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在沟通交流中,往往我们说得越多,造成的矛盾也越多,正所谓“言多必失”。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却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对方是否能够理解。

临床心理师柯书林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倾诉者,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是听的专家了,但他同样认为闭嘴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他说:“说话实在是太容易了,控制自己不去说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他总在想插嘴的时候喝一口茶,缓解一下想说话的冲动。

嘴上吃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品性,每个人出生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我们本就不该苛求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一致,在遇到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妨静下心来听听别人怎么说。要知道,当你懂得闭嘴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来源: 拼职场,决不能说的100句话 责编: Kitt

    上一篇: 7种方法培养年轻人的自我可能性

    下一篇: 说话的分寸感,是修为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