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泽荣一
文—刘如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认为孔孟之道是落后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被誉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孔子《论语》的智慧被日本资本家巨贾活学活用,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界商才的导师。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日本的资本经济整个构架,从银行、保险到各界事业的根基,都是涩泽荣一从明治六年开始,带领大家逐一建立起来的,也知道他每天摆在案头,用于指导自己一切行动的,就是孔子的《论语》一书。那么,他具体是如何阅读?如何认识?如何运用《论语》的呢?我可以从他的另一部《论语讲义》中看到他的思想踪迹。
身体力行 方为学问
涩泽荣一认为,孔子的学问不是用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否则,所有的学问都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根本无法成为自己真正的学问,最终成为读死书。不仅无法真正地领会和运用,反而把自己的曲解当成孔子的思想,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比如说《论语.学而》里的这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孔子说:“学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出到社会要敬重朋友、师长,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广泛地平等地敬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贤者,这些事都做好了,有闲暇余地才去学习文章文学之类的书籍、著作。”涩泽荣一在解读这句话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孔子的教育全部基于日常实践而不是空谈,不会高谈阔论地卖弄理论,注重行动上的实践的同时,也注重行动的动机。
也就是说他认为,孔子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一个人如何在家、在外都要做到孝敬、仁爱所有人,看成是最重要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待人处事,全都要做到,要实际践行“孝、悌、仁、爱”,这才是第一位的,才是最有用的。其他的知识、文艺等才能是第二位的,有余力才去学习的,这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学文章、典籍、历史等,为的是更加理性、客观,不流于狭隘的自我,不使自己的行为迷失正道。读书、做学问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实际的运用,指导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他说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读懂了孔子的教育主旨,非常讨厌高谈阔论、空有豪言而自己不务实、不身体力行的做法。明治六年,他投身实业界以来,一直坚守孔子“务实”的教导。因此,非常明白经济和道德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从事经济的时候,同样实践君子的“仁德”。
如今的人,所学的东西和自己的行为不能合一,从而否定从商、鄙视商业和商人,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自己不敢从商、不敢在经济领域实践孔子要求的“仁德”,反倒曲解孔子,认为君子不能经商和富贵,或者干脆排斥和诋毁孔子,岂不是如同自己根本没有尝过某种食物,而认为它不好吃是一样的吗?知道某种食物而没有亲自尝过,就跟读了孔子的《论语》而根本没有亲自实践过是一样的。
金钱本身没有罪过,关键是自己面对它的态度。如果凭著正道赚钱,把钱用在民族的公益事业上,为的是富国、富民,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吗?这就是涩泽荣一的观点,他对孔子这句话的看法,所以他毅然投身到经济事业,要让大家看看经济界同样可以运用孔子《论语》的教导。
其实,很多人都读过孔子的这句话,但是有几个人认真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呢?这句话原本是孔子带著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时孔子所说的话,并非文章。后代的弟子回忆起孔夫子当年说的话而记录了下来,于是后代的弟子们便研究起文章来了,比起谁读得多、掌握得多、懂得的各种典籍多。于是人们把读书的目的都忘了,甚至为了求取功名而读书了,理解得非常狭隘而迂腐。(待续)